媽媽手中醫有效嗎?研究顯示:針灸能舒緩疼痛,並恢復手腕功能!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的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是因為反覆使用手腕和拇指,導致手背拇指側的「滑膜鞘」纖維化。

這會導致控制大拇指的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伸拇短肌肌腱),在出力時局部疼痛,並且無法流利的滑動,進而限制手腕的活動。

媽媽手有多常見?

大約有 0.5% 的男性與 1.3% 的女性患有媽媽手1

誰容易患有媽媽手?2

  1. 女性:女性發生媽媽手的比例是男性的 2.6 倍,這可能與女性手背肌肉經過手腕進入到拇指的轉折角度較大有關。3
  2. 年紀:媽媽手發生的高峰年紀在 40-59 歲。
  3. 懷孕後:這可能與孕後照顧小孩需要大量使用手腕有關。
  4. 重複性、高強度或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手部工作,例如組裝線、工廠或服裝相關工作。
  5. 長時間手機用戶: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因為滑手機導致「媽媽手」的年輕人比例也隨之提升。

如何診斷媽媽手?

診斷媽媽手時最常用的測試分別為 Finkelstein’s 和 Eichhoff’s 測試,這兩個測試有很多變化作法,且名稱時常被混著使用。

但原理都是透過讓「手腕和拇指」往小指側彎曲,誘發出橈骨末端的疼痛。

媽媽手的常見治療中,哪一種效果最好?

媽媽手的常見療法包括:

  1. 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
  2. 局部注射類固醇
  3. 使用副木固定手腕
  4. 物理治療:雷射、超音波治療、經皮電神經刺激、體外震波治療…等等4
  5. 針灸

根據 2023 年的回顧文獻5,局部注射類固醇和副木固定對於恢復「手腕功能」的效果最好,其次為「針灸」;超音波導引的局部類固醇則有最好的「止痛」效果。

整體上,局部類固醇注射是相當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6。然而,有些民眾可能會想嘗試非藥物的治療,或者希望結合中醫與西醫的方法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針灸能緩解媽媽手的疼痛症狀嗎?

香港大學於 2022 年在國際期刊發表一篇研究7,研究人員將 68 名有媽媽手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來比較針灸治療的效果。

針灸組的患者會接受兩週共五次的針灸治療。結果顯示,針灸組的疼痛指數從治療前的 61.5 分下降到 42.0 分,並且在治療後一個月保持在 36.2 分(如下圖所示)。反觀對照組,則沒有太大的分數變化。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也發現,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在握力和手指的捏力上都有所提升。(如下圖所示)

這項研究顯示,兩週的針灸治療能夠改善媽媽手患者的疼痛症狀,並且恢復手腕的力量。

針灸可以作為注射類固醇的替代方法嗎?

根據 2013 年刊登於國際期刊的研究8,研究人員將 35 位媽媽手患者隨機分組,分別接受「針灸治療」和「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針灸組會接受每次 30 分鐘,共五次的針灸治療。

治療媽媽手的穴位包含:陽溪穴、列缺穴、太淵穴

另一組則接受了 1 次的類固醇與止痛藥局部注射。

結果顯示,針灸組的疼痛分數從治療前的 7.1 分下降到 3.9 分,並且在治療六週後維持在 2.1 分。對照組則是從治療前的 6.7 分下降到治療後的 2.5 分,並且在治療六週後維持在 1.2 分。

統計上,針灸的治療效果並不比局部注射類固醇差。

雖然目前局部注射類固醇的研究比針灸多,且局部注射類固醇是世界的主流治療方法。但這篇研究也顯示了針灸在治療媽媽手上有潛力作為類固醇注射的替代方法。

尤其對於那些反覆發作,又不希望每次都使用類固醇的民眾,或許就可以嘗試針灸治療。

針灸是否能加強「物理治療」的效果?

在治療媽媽手上,有時也未必要在中醫和西醫中分出高下,若中醫能夠比單純使用西醫治療有更好的效果,民眾就可以同時進行中、西醫的治療。

2015 年中國發表的研究9隨機分派了 36 位患者,分別接受「體外震波」、「針灸」和「兩者一起」的治療。

結果顯示,體外震波與針灸在治療後的前四週,效果相當。但針灸在治療後 8 週時,疼痛分數稍微增加。

然而,效果最好的還是「兩者一起」治療。針灸加強了體外震波的短期止痛效果,體外震波則彌補了針灸在 8 週之後疼痛可能增加的缺點。

中醫的其他治療方法

中醫除了針灸以外,還會依照患者的需要使用徒手治療、拔罐、刮痧、外敷藥和內服藥……等多種方法來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 急性發作時,可以使用行氣消瘀、清熱涼血的中藥,快速止痛。
  • 治療中期,可以使用和營止痛、舒筋活絡的中藥,幫助患處修復。
  • 治療後期,則以補養肝腎、脾胃、氣血為主,可以預防疾病的復發。

總結筆記

治療媽媽手效果最好的是「局部注射類固醇」加上「副木固定」。然而,對於不想使用類固醇治療的民眾,針灸的治療效果並不亞於局部注射類固醇。另外,在西醫的物理治療之外,搭配上中醫的針灸治療,也能讓治療效果更好。

參考資料

  1. Currie KB, Tadisina KK, Mackinnon SE. Common Hand Conditions: A Review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AMA. 2023 Aug 22;330(8):772]. JAMA. 2022;327(24):2434-2445. doi:10.1001/jama.2022.8481 ↩︎
  2. Currie KB, Tadisina KK, Mackinnon SE. Common Hand Conditions: A Review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AMA. 2023 Aug 22;330(8):772]. JAMA. 2022;327(24):2434-2445. doi:10.1001/jama.2022.8481 ↩︎
  3. 陳信良、何京鰲、何正宇、周美嘉(2012)。媽媽手。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7(1),7-14。https://doi.org/10.6965/FMPMC.201201.0007 ↩︎
  4. 陳信良、何京鰲、何正宇、周美嘉(2012)。媽媽手。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7(1),7-14。https://doi.org/10.6965/FMPMC.201201.0007 ↩︎
  5. Challoumas D, Ramasubbu R, Rooney E, Seymour-Jackson E, Putti A, Millar NL. Management of de Quervain Tenosynov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JAMA Netw Open. 2023;6(10):e2337001. Published 2023 Oct 2.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7001 ↩︎
  6. Peters-Veluthamaningal C, van der Windt DA, Winters JC, Meyboom-de Jong B.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for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9;(3):CD005616. Published 2009 Jul 8. doi:10.1002/14651858.CD005616.pub2 ↩︎
  7. Leung K, Ma OC, Qin Z, et al. Acupuncture for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hytomedicine. 2022;104:154254. doi:10.1016/j.phymed.2022.154254 ↩︎
  8. Hadianfard M, Ashraf A, Fakheri M, Nasiri A.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versus local methylprednisolone acetate injection in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 2014;7(3):115-121. doi:10.1016/j.jams.2013.10.003 ↩︎
  9. Chang, N. Clinical curative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stenosing tenosynovitis of radial styloid process. Chin J Shoulder Elbow 2016;3:166-70.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想要了解其他疾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