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輸出?
輸入無法評估,輸出才能
在學校學習時,測驗可以幫助我們知道一個單元的學習成效如何?可以及時調整讀書方法。但離開學校之後,我們大部分的學習都沒有測驗可以做,因此我們無法得知我們這次的學習效果如何?此時,找到適合的輸出方法,就是幫助自己了解學習狀況最好的方法。
以閱讀為例,看完書之後,把書蓋著,你能夠憑記憶講出多少內容?在沒有做筆記或練習閱讀的情況下,或許連五分鐘都講不到。幾周之後,甚至只講得出書中的一兩個重要觀念。如果沒有講書的這個過程,我們很難發覺我們平常的閱讀方式其實是很差的學習方式。
在我們開始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之後,講書就是一個很好的檢視方法,光是用分鐘來算,就可以很快發現不同閱讀方法的差別,進而讓我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閱讀。
輸出才能改變真實世界
在我開始寫部落格之前,我常常會有腦袋中有想法卻講不出來的窘境。比如說聽到朋友在人際上遇到困難,覺得「被討厭的勇氣」裡的觀念很適合他,卻沒辦法用幾句話總結出那個觀念,只能推薦他去看那本書。面對新聞時事也是一樣,常常會有想法,卻無法很有邏輯的做批判。
然而,在寫了60多篇文章之後,我越來越能夠將自己腦中的想法輸出成文字,引發討論。也就是說,在開始輸出之後,我腦中的想法才能真正地影響到世界,否則學了再多知識,也不過是放在腦袋裡而已。
輸出的原則
輸入:輸出=3:7
作者建議的輸出輸出比為3:7,這點我覺得合理,但是非常非常難做到。過去在讀解剖、藥理等記憶的科目,確實是花3成時間去理解,7成的時間用字卡或是遮住課本考自己(輸出)。但在閱讀書本時的輸出輸入比大約是8:2,讀8小時的書,花不到2小時輸出,而幾週之後記得的也就只有輸出的那些,忘掉了書中大部分的內容。
很顯然的,我還沒榨乾這本書的所有精華,如果改成讀第一次6小時,並且花14小時不斷輸出和複習,確實更有機會把書中的所有精華都記住並且用到生活中。這使得我在反思,是否應該把讀書的數量減低,只讀最經典的幾本,並且把每一本經典書籍都發揮到最大。這樣的做法說不定會比讀很多書,但每一本都只記得一點點來得好。
兩週內運用三次
和上一段的目的一樣,只不過這次強調要在兩週內複習完,這樣才能讓大腦記住。
用輸出來讀《最高學以致用法》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特別找了朋友來跟他分享這本書,也寫了這篇文章來增加我的輸出量。
個論說明
書中依照說、寫、做、訓練四大項目將書分成四大部分。書中舉的技巧不完全是幫助學習的,也有很多是教你如何正確的輸出,避免得到不好的結果,如不快樂。比如說
- 給他人「評論」也是一種輸出,但如果用錯方法批評,不只會傷到別人,也會讓自己變得不開心。
- 看到書中研究很精彩,想要分享給別人時,如果只說「研究指出」,其效果遠遠不如「某某大學的研究指出」,因為後者更加具體,讓人覺得研究可信。
接下來我將分享我自己覺得比較有收穫的部分。
說
描述前一天發生的事,也是一種輸出
輸出不一定要是非常嚴謹的內容,比如看書或聽演講的心得。即使是分享前一天發生的趣事,也是很好的輸出練習,而且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會讓你覺得每一天都過得很精彩,而不會有日子一成不變的感覺。
其實人喜歡斥責
罵人不代表對方一定會不開心,根據Legenda的企業調查指出,員工其實是希望前輩對自己適時地斥責的,並且覺得斥責對於成長有其必要性。只要態度正確,就事論事,其實斥責也可以是很好的互動。
寫
動手寫>打字
以前總覺得打字速度比較快,可以記錄比較多東西。但作者舉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的研究來證明,手寫在日後的各種測驗上都比打字來得高分。可見,紀錄的重點不在於紀錄的資訊量,手寫本身的記憶效果就比打字來得強。
最近閱讀的幾本書,我都是用手寫來記錄筆記,好處時因為手寫花時間,所以一定只會記錄最重要的內容,而且通常是自己吸收過的,不會一整段都記錄下來。
如果擔心手寫的資料儲存不易,可以考慮用Onenote等軟體,可以把手寫和打字的資料都存在同一個軟體裡面。
覺察與To Do
在作筆記(演講、書本、電影…都可以)時,可以在最後寫下三個覺察,三個To Do。雖然一本書或一場演講只學到三個觀念聽起來很少,但其實在練習輸出之前,大部分的人聽完演講記住的新觀點可能不到三個,能夠想到改變生活的To Do基本上也不會超過三個。所以光是想三個覺察,三個To Do就可以有很大的收穫。
平常就搜集點子
過去我很常會遇到平常很多點子,但真的閒下來時又想不到事情做的窘境。很顯然,我就是沒有把平常想到的點子記下來,使得這些好點子就這樣流逝,沒有成為實際行動的機會。其實不只點子,寫文章的靈感也常常因為沒有記錄下來就忘記了。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將點子都寫到Notion或Google Keep裡面,有時間的時候就可以將點子寫成文章或企畫書。
行動
開始行動就會增加動力
這個觀念我高中時就在其他書本中看到,但在分享這本書給朋友的時候,朋友們也都表示這個觀念實在非常重要。所謂的「開始行動就會增加動力」的意思是:如果一直想等動力來,動力通常不會來;但一旦開始就會有動力做下去。所以動力個關鍵在於開始。
此時就會有人覺得這是幹話:就是沒有動力開始,你說開始了就會有動力。
具體的做法可以像這樣:發現自己很不想開始做一件事情時,就設定5分鐘的番茄鐘,告訴自己如果5分鐘到了不想做就可以停止。此時就可以減少開始的阻力,等到開始之後,動力也來了,一次就做一個小時也說不定。
訓練
寫部落格
寫部落格是輸出非常好的方式之一,因為部落格不需要有特定的輸出對象,只要你想寫就可以寫。而且在社群媒體上有很多的朋友,他們有興趣的文章也都不同。當你寫不同類型的文章時,有興趣的人就會自動來看,並且給你回饋。不用擔心誰被迫聽你輸出的問題。
覺察
- 輸出是幫助輸入的重要練習
- 兩週內使用三次
- 動手寫比打字還好
待辦事項
- 平常就把想法寫下來
- 預先想好自我介紹
- 練習手寫筆記
總評
這本書是很典型的日本暢銷書,很快速就可以讀完,每兩頁就有一個小標題,也很好複習。雖然沒有像「原子習慣」那樣提出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統,但卻有許多輸出上實用的建議,推薦給想要透過輸出來學習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