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值超低
抽獎期望值約=1元
大部分的人參加抽獎都是看禮物是什麼?卻忘了可以計算期望值,導致期望值<1元的抽獎搶破頭,期望值好幾元的卻乏人問津。
FB的抽獎是史上最好計算期望值的,因為只要用總獎金除以總分享人數,就會得到答案。我自己的觀察是大部分大廠商辦的抽獎雖然是抽iPhone、AirPods,但期望值很常<1元,反而是小餐廳辦的抽獎,如果知道的人比較少,卻有機會期望值>1元。有時會發現金額和分享數量除起來將近10元,這時候就要仔細看了,通常是好幾篇文章一起抽一次,要將總量加起來才是真的C/P值。但不要真的去把總量加起來,時間的浪費絕對不值。
至於那些明明是小店卻送10支iPhone,期望值>10元的,不用考慮一定是假的。看到這種抽獎我都會私訊朋友跟他說可以把文章刪掉,免得更多人被騙,最後也都證明抽獎是假的,屢試不爽。
那餐廳打卡呢?
沒錯,餐廳打卡的C/P值是遠高於抽獎的,原因很簡單:參加抽獎的人來自全台各地,真的屬於該店的消費族群,可能只有1/10,其他9/10會來抽獎,但沒抽到就不會繼續關注該商店。但會在你餐廳打卡的人通常是住附近,他們的臉書曝光就很有價值,優惠10元、20元也就不奇怪了。
比賽例子:北港媽祖醫院攝影比賽
10月時,我在北港媽祖醫院實習,要離開的前兩天,無意間看到他們正在辦攝影比賽。因為平常有在關注抽獎期望值和比賽獎金,所以馬上就發現這個比賽的C/P值高得誇張。
- 一來,他是鄉下的醫院,主要的患者是長輩,會參加攝影比賽的人一定少。
- 再來,他的比賽獎金高得誇張,即使是都市辦的攝影比賽也未必有這麼高,第一名的獎金幾乎跟同時期中國醫的創意競賽「總獎金」一樣多。
- 最重要的是,他的投稿流程相當複雜,拍照要換證,徵求病患同意,還要把相片洗出來寄過去,而不是單純交電子檔。
因此,我沒考慮就決定要投入比賽。在要離開的那天,撥了兩小時空檔,用我Asus手機的中階相機去拍照,最後得到優選,賺了3000元。3000元,保守估計也至少是抽獎1000次的期望值,你還覺得抽獎C/P值高嗎?
個人品牌
臉書演算法
你有注意到自己很少看到不熟朋友的動態嗎?這不是因為他們沒在發文,或他們的讚數不多,而是因為臉書發現你對於他們的文章不太理會,漸漸的演算法就降低他們的文章對你的權重。
如果你曾經觀察過,那些每天都在抽獎的朋友,通常讚數都不會超過1、2個,哪天真的想發重要的文章(如請益、公告…),也會因為臉書演算法的影響,觸及人數大幅減少。
如果遇到真的想分享的抽獎活動,如很支持的環保團體(下圖),建議分享時加上一段自己的話。這段話最好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抽抽抽」這種沒意義的話,讚數會從個位數上升到數十個,這樣的分享才是真正有效的。
比賽:輸了小賺,贏了大賺
參加比賽的經驗是相當可貴的,即使輸了也沒有損失,甚至還為你找到更好的機會,所以算小賺。如果真的得獎了,能為自己的人生經歷添上一筆,就是大賺。
他人印象
耶魯大學最多人上的快樂學課程《The Science of Well-Being》指出,如果你跟別人提到你的「物質」享受(如iPhone、AirPods),他人對你會有「喜歡購物、自我中心」等較為負面的感覺;但如果是分享「經驗」(如餐廳打卡、參觀展覽、參加比賽),則會覺得你「幽默、友善、開朗」。
由此可知,參加比賽、打卡在他人的印象中優於抽獎。
總結
綜合上面三點所述,抽獎不賺、毀損個人品牌又讓人印象變差;比賽賺錢、能打造個人品牌又讓人喜歡你,兩者互相比較,高下立判。停止抽獎,開始比賽,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