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社群媒體的產品:《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觀影心得

目錄

COVID-19陰謀論

至今還有許多民眾相信「COVID-19是假的」,如果我們繼續使用社群媒體作為新聞的消息來源,在未來,我們也都很可能會有跟他們一樣的荒謬想法,因為演算法會將同樣觀點的想法,重複的推薦給我們。如果想單靠大腦去對抗演算法,就如同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我們必須做出更強烈的反擊。

過去寫的幾篇關於社群媒體的文章主要是在講心理健康、工作效率等等…,這次的Netflix紀錄片則是關於科技公司離職高層踢爆社群媒體的恐怖之處。社群媒體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觀念、想法甚至行為,讓世界越來越對立,讓群眾越來越疏離。

如果你每天使用社群媒體超過一小時,那這部影片你一定要看。

關於文章

就像我在「為什麼我越來越少看非時事網路文章?」中提到的,我盡量不做整理文章,而是分享心得。如果你想得到最完整的資訊,自己看影片一定會有最多收穫,總長90分鐘而已。我的文章主要是以一位台灣民眾的角度,來分享自己的見解和與其他文章或書本做連結。

以台灣大學生為例,由於很多重要事項都在臉書公告,所以幾乎不可能完全戒除,我們能做的是避免接受到不必要的訊息和通知轟炸。

廣告主才是客戶

我們免費使用社群媒體,因此我們不可能是他們的客戶,給錢的廣告商才是他們的客戶,販賣的是我們的注意力。如果今天客戶是一般店家倒還好,有些認可能還覺得這樣精準投廣告不錯,但如果今天他的客戶是帶有政治目的,社群媒體販賣的商品就變成我們的行為和觀點,他們會不會調整演算法讓支持X黨的文章觸擊率提升,這就很值得我們去思考了。

臉書是很沒效率的工作軟體

我們常會利用臉書社團來做為班級、社團公告事情的平台。然而,臉書和email是不一樣的,email每封信我們都會收到,而臉書則是用演算法來決定一篇文章會不會跳到你的動態裡面。

在我擔任班代表的三年裡面,我發了超過兩百篇文章,我觀察到,即便是最重要、最多人互動的文章,也很難讓每一個人都讀到。為了抵抗演算法,我自己要求班上的人只有要讓每一個人都看到的文才能貼在A版,其他活動類的文章一率發在B版,這樣演算法才會持續把A版當作是最重要的社團,每一篇貼文都盡快讓使用者看得到。

然而,班版這種重要的社團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只要用AB版就能解決,當文章發在A版時,臉書幾乎都會跳通知提醒。但像是系學會這種重要不重要文章參雜的粉專,就很容易有重要文章無法讓每位系員都看到的問題。

另外為了確保自己沒有錯過重要文章,即使你正在戒除臉書,也不得不每天花個十分鐘檢查臉書,其中可能有八分鐘都是滑到娛樂的貼文。

我自己很期待有一天,我們都可以轉換到一個付費平台,在那裡全校的同學都有加入,各種學校的社團、班級、報告群組都可以創在裡面,讓工作和娛樂可以徹底的分開。

IG臉書化

相對於臉書,我更喜歡IG,因為IG只會顯示你有追蹤的人,不會用演算法推一堆新的文章給你看。然而,很顯然的這種作法無法帶給IG最大的利益。過去當你滑完有追蹤的人的貼文時,下面顯示的是他們的舊聞章,看到這裡時,很多人就會停下來,不繼續使用IG。但現在改成顯示其他推薦的文章,也就是IG變得像FB一樣可以無限的刷新,讓你使用IG的時間變得沒有上限。

我自己強烈建議大家,滑到「沒有其他新動態了」就要停下來,不要讓IG得逞。

社群媒體訂閱制

我自己很期待未來能有個社群媒體是採用訂閱制的,使用者每年繳年費,讓公司不用有任何其他客戶,這樣的公司才能開發出更公平的演算法。

然而,我猜這樣的做法並不容易,因為訂閱的價格將會非常高,以youtube來看,一年的年費要2148元,可見我們一年因為youtube廣告多買的東西一定超過或至少接近這個價值,如果加上公正的演算法,我自己認為其價值一定高於2148元,但真正實施之後,有多少人願意掏這個錢?我認為很少,畢竟知道廣告和演算法很可怕的人只是少數。

善用心理學,好或不好?

在史丹佛的說服科技實驗室裡,他們教導學生如何用盡心理學的技巧來說服人類,並融入科技當中。在過去經營粉專的幾年,我很努力學習各種心理學的方法來增加文章的觸擊率,這樣做當然是希望好的文章可以不要被那些腥羶色的文章甩在後頭,完全吸引不了人,但另一方面,我是不是也在助長臉書這種讓大家使用手機越來越久,但閱讀長文能力越來越差的文化?似乎是。

因此,我從去年開始在medium寫文章,轉貼到臉書時也不會重新製圖,盡可能把時間花在寫文章上,而不是鑽研各種吸引眼球的技巧,文章有多少人看到就隨緣,不再追求觸及率。

不確定性讓你成癮/間歇正增強

心理學已經證實,不確定會不會得到獎勵比100%會得到獎勵還吸引人,每次打開手機可能有通知的不確定性,就讓我們有了類似賭場的快感。因此我建議大家可以把FB、IG的通知都關掉,他們的通知通常都沒有那麼緊急,幾個小時或一天看一次絕對夠(我甚至直接刪掉手機裡的app,反正有空時再用電腦看就夠了),把最緊急的Line和messenger打開就好,減少自己對於通知的成癮。

「標註朋友」與「詐騙集團」用的是同樣手法

標註朋友這個看似友善的設計,其實背後隱藏很多心理學的黑暗面,大家還記得之前很多人被騙的詐騙手法嗎?利用「是你?」「我不敢相信是你?」這種標題,就輕易的讓一堆人受騙,可見這種類似tag朋友的通知有多吸引人,臉書自然會助長這樣的風氣,甚至開發了自動人臉辨識系統,讓你可以輕鬆tag所有朋友。

正在留言功能

在messenger裡,這個功能還說得過去,但在留言裡面也有這個功能,就很明顯是希望你持續待在這裡不要離開。

說來有趣,自從我放上這張照片之後,每次在寫文章時看到這裡都會被吸引住,明明是顏色單調的一個符號,卻比其他色彩繽紛的圖片更吸引我,可見我們平常受這個東西的荼毒有多嚴重。大家可以自己試試看,是不是看到這張圖時也會想多停一兩秒?

優化臉書通知

臉書最近的通知越來越猖狂,甚至有些比較要好的朋友有發文,也都全部會通知,早已沒在經營的粉專有一兩個新的讚也會通知,這些沒什麼意義的通知都應該被優化。建議大家可以到臉書的設定>通知裡,把沒用的通知都關掉,留下一些比較重要的如:留言、標註…就好。

至於壽星通知,我覺得把幾個重要朋友的生日輸入到生日提醒app會是更好的方式,至於其他也不會寫祝賀詞的朋友,還是把通知關掉吧,否則幾乎每天都會有朋友生日,也是一種資訊負擔。

使用時間

大家可以先預測自己一天平均花多少時間在臉書和IG上,然後再去看實際使用的時間,大部分的人都會少估很多。

IG的app甚至很佛系的有個每日上限功能,可以自訂使用時間上限,時間到了,會自動提醒你要下線了。

AI的反撲

我們總以為AI的反撲會像電影一樣,以機器人的樣貌,拿著武器來指著人類。但事實上,AI早就開始滲透到我們的生活,透過各種的演算法,我們的行為和想法已經被操縱,利用資訊的策略,甚至可以不靠一發子彈就推翻一個國家。這樣的反撲不用等到機器人、5G或物聯網的出現,在社群媒體當道的今日,早已是現在進行式。

Photo by Markus Spiske from Pexels

同溫層超厚/政治對立化

演算法會推薦跟你想法類似的資料,久了你會對另一方越來越不了解,甚至彼此覺得對方的想法很不可思議。影片裡建議大家要同時追蹤不同立場的人,我則是建議改用新聞app接收時事。

「地球是平的」、「披薩門」和「COVID-19是假的」都是因為演算法而導致部分民眾被持續洗腦,而做出很荒謬的事情。

Original animation from Pew Research Center, Washington, D.C. (October 2017).

假新聞

根據MIT的研究指出,假訊息的傳遞在twitter比在新聞快上6倍,這提醒了我們,如果我們繼續以社群媒體作為主要的時事、新聞來源,未來我們的選舉被不肖人士操弄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大。寫文章的這天,我已經改回用真正的「新聞app」和podcast作為了解時事的來源好幾週了,對此感到非常慶幸,也推薦大家一定要這樣做。

為何一直寫類似的文章?

關於社群媒體的危害,我已經寫了第三篇文章,一方面是想分享這個重要訊息給大家,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持續地提醒自己,因為社群媒體的力量實在太大了,他們聘請世界上最強的人才設法讓我們上癮,因此我們也要不斷地做出強烈的反擊才有機會與之抗衡,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