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前半年影響我最大的書
這半年最推薦的書是《原子習慣》,因為適用於每個人,而且會影響到每一天的生活作息。但影響我最大的絕對是這本,《深度職場力》,算是解決了我這半年來的一大疑惑。
書名
我認為此書的中文書名相當誤導人,《深度職場力》會讓人以為是《深度工作力》的姊妹作,可能是在探討工作效率的著作。但事實上,這兩本書的內容完全不同,他的英文原文是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探討的是如何在工作上達到據高度熱忱的境界。
Follow your passion?
如果你覺得「Follow your passion」是一句很讚的話,那建議你應該google一下,這句話已經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看個兩三篇,你大概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然而,這些文章礙於篇幅,幾乎都只有點到為止。這本書對於這個議題有目前最詳盡的立論和舉例。
除了介紹「熱情迷思」以外,書中還教你追求熱情的正確方法。另外,他也指出了一些不容易達到熱忱工作的特色,讓你可以早日跳槽,避免時間的浪費。
找尋熱忱vs發展出熱忱
作者透過觀察那些發展出熱忱的人發現,其實大部分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工作很有熱忱,而是透過不斷精進自己,直到自己的專業達到一定水準,才開始有了熱忱。
有三個要素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工作熱忱,分別是自主、勝任、歸屬。大家剛開始在做工作時,總是會從一些比較底層的雜事做起,沒有自主性,也比較沒有成就感,自然比較不會有熱忱。要換得高自主的工作,你就必需有足夠的「職涯資本」,也就是「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如果沒有足夠「職涯資本」就跳出去做高自主的工作,如創業、當部落客,確實不是行不通,但突然被取代而失業的風險也是會高上許多。
你可能會問:難到就沒有人從小就對自己的職業有熱忱的人嗎?
在球類、演藝圈的頒獎典禮絕對不乏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該職業的人。他們總是會呼籲大家像他們一樣,堅持自己的興趣,最後就會成功。(可以參考倖存者偏差)
事實上,我們生來就比較容易對於運動和藝術感到有興趣。但能夠將此發展成職業的人非常少,這就是為什麼多數在自己工作上有熱忱的人只把藝術和運動作為興趣。我們太常在電視上看到運動比賽和演藝圈的頒獎的感言發表,導致我們對於這個比例有錯誤的認知(先努力才有熱忱vs直接找到熱忱再開始努力)。在現實生活中的比例應該比較像下圖,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精進自己的專業後才找到熱忱的。
優點-大量舉例
作者在立論之餘,還舉出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賈伯斯的例子。賈伯斯在2005發表的演講啟發了無數人對於熱忱的追求,是「追隨自己的熱忱」的濫觴之一。殊不知賈伯斯雖然在熱忱中工作,但卻不是像大家以為的是透過「追求熱忱」來達到,而是像作者所說的,讓自己變得「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才發展出熱忱的。如果賈伯斯是追隨著熱忱一路發展下去,他應該會成為「禪修大師」。
優點-不斷複習
作者在每段的結尾都會將前面幾章的重點結合新的章節再陳述一遍,讓讀者讀到後面也不會忘記前面的內容。
休學/離職前必看
作者在書中提到很多人會因為相信一些網路文章的說法,而休學、離職開始自己創業或當部落客。當然有人透過創業和當部落客達成很高的成就和獲得熱忱,但同時也有很多人因此而窮困潦倒。作者在書中就有舉出這兩者的差異。
因此,在你打算休學或離職前,真的非常建議可以看一下這本書,最多花你5小時,說不定會從此改觀。即使最後還是辭職了,也會比較知道可以往哪個方向努力。
未解的問題-台灣困境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書中提到選擇科系對於未來的滿意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重要,因為只要把工作做到很好(指排除某些特定條件的工作,如重複性高,無法進步,黑心產業…),就可以用職涯資本去換取到理想的工作模式,發展出熱忱的機會就很高。但這沒有解決我的一個疑惑。
在台灣,除了填自己擅長或喜歡的科系以外,其實也有很多人是依照分數高低來填。如果全科都很強,即使高中時最擅長的是數理、或語文,也可能會填醫學相關科系。即使選擇了二類科系,也很常會從電機系、資訊工程學系開始填下來。
如果張忠謀當初選擇醫學系,認真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確實他有很高的機率在工作中發展出熱忱(註),但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張忠謀了。我就很好奇作者對於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作為職業的看法為何?還是作者會建議大家選擇比較有機會透過專精自己發展出熱忱的工作?
註:依照此書的原則分析下來,醫師在當到主治之後的自主性算滿高的;也因為是助人的職業,所以容易有成就感;同事之間的競爭比較沒那麼激烈,所以會有良好的同事情誼,符合多項高熱忱的要素。
或許這就是為何大家依然這麼喜歡醫學相關領域的原因,明明錢已經不再像過去幾十年前那麼優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