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熱情,我們都誤會大了:《深度職場力》閱讀心得

目錄

打破熱情迷思

最理想的工作模型

在網路上,有一張圖描繪了最理想的工作模型,那就是當「你擅長的事」、「你享受的事」、「世界需要的事」、「別人會付錢請你做的事」圍出了一個交集,這樣的交集被稱為Ikigai。

如果你發現你的這四個圈圍沒有共同交集,先別擔心,你並不孤單。這篇文章正是要解除你對於這個模型的重大誤解。

經理人:對人生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用 Ikigai,4 步驟找回你的價值

別追逐熱情

「別追逐熱情」這句話聽起來一點都不熱血,很像那些支持「興趣不能當飯吃」的長輩會對你說的話。但如果你現在搜尋「Follow your passion」,你會很意外地發現,第一頁至少有一半的文章是叫你「Don’t follow your passion」。

這本書的作者甚至會告訴你,「別追逐熱情」反而更能讓你「得到熱情」。聽起來很矛盾?且聽作者怎麼解釋。

打破天生熱情的迷思

那些支持追逐熱情的人通常都是立基在一個假設上:我們天生就對某些行業有熱情。然而根據現實中的調查會發現,大學生有興趣的領域大部分都和運動、藝術、舞蹈…有關。很顯然,我們的興趣很集中在特定幾個領域,真正和工作或教育有關的熱情不到4%。那麼其他領域的人究竟是怎麼找到熱情的呢?

根據耶魯大學組織行為教授Amy Wrzesniewski的研究,他們發現最能預測一名助理是否把工作視為志業的因素,是他從事該工作的年資。反而是「工作和原本的熱情是否相同」對於「把工作視為志業」沒有太大關係。

從上述兩點我們便能知道:

  1. 能把原本的熱情當工作的人很罕見,也不關鍵。
  2. 熱情不是來自「挑到與熱情相符的工作」,而是來自對於工作的「駕輕就熟」,也就是能力的提升。

後面的段落會進一步證明在工作上「提升能力」對於工作滿意度的其他相關性。

美好工作的特質與如何得到?

具備美好特質的工作很稀少

大家常提到美好工作特質不外乎這幾項:

  1. 創意:不要做一成不變的重複性工作。
  2. 影響力:可以感受到自己對於公司或世界的價值。
  3. 自主性: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只被指使;工作時間有彈性,不被綁死。

在各個領域中符合這些項目的工作通常不會太多,未來AI越來越進步確實有機會創造多一點,但依然不會太多,畢竟總是會有重複性很高的基層工作要做。

用職涯資本換取工作機會

為了要取得這些特質的工作,你必須用你的專業能力去換(職涯資本),也就是說你必須先在該領域成為頂尖的人,之後才有機會換到美好的工作。書中舉了很多在各個領域成為專家後,找到理想工作的案例。

美好工作的陷阱1

最近幾年很流行一種職涯探索,叫作「設計你的人生」,也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傳統的工作綁住,而是設計出最適合你的工作。設計人生成功的案例往往都相當吸引人,他們擁有低工作時數,彈性的假期,還能發揮創意,展現影響力。

在這樣的風氣下,很多年輕人因此辭職、休學,決定透過創業或經營網站賺錢,然而很多都以失敗收場。這是因為他們的「美好工作」並不是用「職涯資本」換來的。他們的能力並不特別,自然很容易被取代,或是根本賺不到錢。

判斷「職涯資本」的方法有兩個

  1. 時間:一個大學畢業的學生多久可以達到你的程度?
    書中舉了一位上班族,辭去工作當瑜珈老師,後來失業的故事。故事主角菲爾只練了200個小時的瑜珈就去當瑜珈老師了。相對於他原本的本業廣告行銷,他在瑜珈的職涯資本根本不夠,很容易就被他人超越。
  2. 金錢:大家願意付給你多少錢?
    說書和寫部落格都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但很顯然現階段沒有人會付我錢做這些事情,所以如果我放棄當醫生的機會跑去當講師或作家,很明顯就是一個不智的行為。

美好工作的陷阱2

當你沒有職涯資本時想要換一份「夢幻的工作」,你的同事會阻止你,因為他們怕你餓死;當你具備大量職涯資本時想換工作,你的公司也同樣會阻止你,因為他們希望你做更多重要職務。

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有人阻止你換工作,你必須用上一段的方法判斷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職涯資本」。如果沒有,你需要的是努力,而不是換工作的「勇氣」;如果有,你需要的是「勇氣」,追求好工作的勇氣,而不是咬緊牙關,越做越辛苦。

世界需要的事

前面幾段,我們已經討論了下圖的三個圈圈。首先打破熱情迷思,知道熱情是來自於「擅長」、「駕輕就熟」,而不是不斷換工作,試圖「找到」熱情。也提到在追求美好工作時,可以用「有沒有人會付你錢」來判斷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職涯資本。

經理人:對人生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用 Ikigai,4 步驟找回你的價值

這一段要探討的是如何找到「世界需要你做的事」。以我自己的領域醫學當例子:能夠提高某種癌症的存活時間;能夠終結某種病毒的傳播都是世界需要的事,如果能在其中有貢獻一定能感受到相當程度的成就感。

然而,要能夠做到這些事情,你都必須在該領域有一定的專業:你要是癌症專家,讀遍各種最新的論文;或是你是流行病學專家,徹底研究過各國的公衛政策。以我目前的身分為例:實習生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抽血、放鼻胃管、放尿管和打病歷。大概不會有人把放尿管當成自己的人生志業吧!

如果因為現在做的事情不具有影響力就放棄該領域,而往其他領域發展,那大概永遠找不到世界需要你的事。也就是說,要找到「世界需要的事」,還是要回歸到能力的提升。

結論

經過上面幾段的討論,我們就會發現下面這張圖的四個圓並不是獨立關係,而是緊緊地和「能力」,亦即你擅長的事相扣。

當你還沒有足夠能力時,即使試了各種領域、各種工作,也不會畫出Ikigai這個交集;當你將自己提升到相當的水準之後,不僅會產生熱情,能找到對世界的影響力,還會有人付錢讓你工作,Ikigai這個交集自然會出現。

經理人:對人生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用 Ikigai,4 步驟找回你的價值

這本書延伸的主題

讓自己變強

《刻意練習》一書打破了天才的迷思,根據嚴謹的研究來證明要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正確的練習遠本天賦重要。也就是說,不用太過在意自己擅長什麼能力,而是找到自己較有興趣的領域就大量刻意練習。只要透過刻意練習成為高手,熱情自然會來。

恆毅力

恆毅力不是要你苦撐,因為人的耐力是有極限的。在發展職涯的時候,可以透過一些小嘗試來改變自己較有興趣的目標為何?比如說參加為期數個月的專案。透過多次的小嘗試來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不是大動作的換領域、換工作,讓自己的職涯資本一直從頭開始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