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速讀?科學證實不適合!速讀有這些致命缺點

目錄

為什麼會想研究速讀?

最近看到兩位台灣說書 YouTuber(冏星人水丰刀)都談到了速讀的好處。當時覺得,既然他們的工作是要把書的內容讀懂並截錄成影片,想必速讀是可以在提升速度之下維持一定的理解,否則他們一定會踢到鐵板。

然而,繼續深究之後又發現比爾蓋茲、日本第一書評家土井英司、超速學習作者Scott H Young、國外知識型YouTuber 「Thomas Frank」都不支持速讀。

一方面,我很嚮往學到速讀的「超能力」,另一方面又覺得應該聽「世界級閱讀高手的建議」放棄速讀。為了解決這個疑惑,我開始大量閱讀關於速讀的文章、影片和研究。最後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試著搜尋「速讀 研究」

如果 google「speed reading(速讀)」,大多的結果都是支持速讀的,點進去就是大家常見的速讀教學,很多都是希望你去上他們的付費課程。但如果改成 google「speed reading research(速讀 研究)」,幾乎所有的結果都是反對速讀的。

可見嚴謹的研究發現:速讀雖然可以提升速度,但理解力一定會打折。

So Much to Read So Little Time How Do We Read and Can Speed Reading Help

講到這裡,就會遇到幾個常見問題,以下是我的看法:

常見問題

問題一:為何 google「speed reading(速讀)」的結果會是「支持多於反對」呢?

相對於研究速讀是否有用的專業型長篇文章,教你如何速讀的文章更加吸引讀者的目光,久而久之,排名就變得比較前面。

問題二:為何有人可以用每分鐘上千字的速度閱讀,並且完成閱讀測驗?

以閱讀哈利波特這種奇幻小說為例,目前的世界紀錄為 27 分鐘完成第 7 集(死神的聖物),並且可以通過閱讀測驗。

然而,小說裡的文字有分兩種:一種是推進劇情,也就是誰贏了球、誰殺了誰…;另一種則是增加閱讀趣味,包刮了大量的形容詞和副詞,或是彰顯人物特質的對話。

如果以 27 分鐘讀完一本,確實可以回答的出大綱,但對於人物的印象和劇情的張力,一定會大打折扣,失去了讀小說的快感。有點像是用 5 分鐘在網路上看完一部電影的解說,回答測驗題確實可以答對,但就失去了看電影的享受。

這就是為什麼網路上會流傳著這樣關於速讀的笑話:

“I took a speed-reading course and read War and Peace in twenty minutes. It involves Russia.”
「我學習了速讀課程,並且在 20 分鐘內讀《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是關於俄羅斯。」

網路笑話

其實不只是小說,換做是商業書籍也是一樣,速讀的收穫一定會少於慢讀。

目前看到最好的解說影片

Thomas Frank 在影片中,透過科學的方式探討了速讀的可能性和缺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我最喜歡的快速閱讀方法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喜歡的速讀方法,是日本第一書評家土井英司提出的,他也是我所知道不贊成速讀中讀最多書的人(每天3本)。

他可以讀這麼快的訣竅就是「有目的的讀」,如果對於一本書沒有任何目的,那勢必得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自然會耗掉很多時間。

但如果像做報告那樣,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是什麼,就可以針對自己需要的部分看就好,看的速度自然會快很多。

也就是說:有目的的「慢讀」,說不定比無差別的「速讀」還來得快,而且收穫一定更多。

總結

雖然市面上有許多速讀教學,標榜可以用 3 倍,甚至 10 倍的速度閱讀,但實際的研究證實:當讀者一次看好幾個字或是好幾行時,理解程度是會打折扣的。

那些可以在一小時內讀完一本小說並且回答問題的人,就像看濃縮版的電影解析一樣,只看到大綱,卻容易忽略掉細節。

目前最推薦加速閱讀的方式,就是透過有目的的閱讀,不要盲目地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就能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穫。

延伸學習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