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為高手的科學方法:《刻意練習》閱讀心得

目錄

總評

這本書是網路評論家和youtuber很喜歡介紹的一本書,因為他的題材很吸引人,並且有很大的潛力。然而,或許是因為youtuber有衝高點閱率的壓力,所以幾乎沒有提到這本書的限制和瓶頸,而是將多數的焦點放在只占書中篇幅6頁的目標練習法。

我認為這本書相當具有啟發性,值得所有不同專業的人來研讀,但對於某些職業來說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必需待我們繼續去努力。如果在該行業有越多人了解刻意練習,就會有更大的機會將刻意練習充分運用在該職業裡。

櫻木花道的兩萬球訓練

Q:要如何學會籃球?
A:投20,000顆球就對了!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個回答根本就是幹話,那你一定會很喜歡「刻意練習」;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方法很熱血,那你可能要慎重考慮好好研究這本書,因為透過獨自苦練,並在幾年後成為冠軍的故事,可能只會出現在漫畫裡

(事實上櫻木花道的兩萬球訓練,利用了刻意練習的好幾個特色。只是沒有試過刻意練習的讀者,很容易只記得他練了兩萬球的熱血過程,便覺得練好投籃的關鍵就在投20,000顆球。)

確實,同樣的練法,練20,000球一定會比練200球厲害。但如果有另一個人

  1. 將目標設定為「我想要練網球的正手抽球/籃球的罰球/游泳的自由式滑手……」
  2. 每次練習都「請球友或教練指導,並錄影回播,檢討自己的每個動作」
  3. 將動作「依難度做區別,基礎動作練完之後就換更進階的動作」
  4. 將打球視為「訓練」

也就是充分發揮目標練習的4個特性(目標練習是刻意練習的一部分),那練2,000球後的實力可能就早已超越天真練習法的20,000球,甚至100,000球,因為天真練習很快就會達到學習的極限。

一萬個小時法則(X)

確實,如果要成為領域中的專家至少要有上千甚至上萬小時的訓練。但如果是使用天真練習法,即使練習幾萬個小時也不會成為專家。在某些領域也未必需要10,00個小時就可以成為專家。

天才(X),經過長時間刻意練習的人(O)

作者對於各個職業的頂尖高手有相當多的研究,經過大量對於他們訓練過程的研究,作者發現,這些高手全部都經過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而造成的。那些5歲就有極高能力的人,如莫札特,只是比別人更早接受正確的「刻意練習」罷了。

有些在過去被視為「天生就決定」的能力,如絕對音感,也已經被證實可以透過練習來達成。因為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就曾招集24名2~6歲孩童,透過專業、密集的訓練,最後讓「每一個人」都練出絕對音感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比較適合訓練的領域,以榊原彩子的訓練為例,有人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達成,有人卻要花了一年半。但相對於天賦,更關鍵的還是刻意練習。(從沒有絕對音感→到絕對音感)

瓶頸

刻意練習有以下幾個關鍵要素,然而,並不是每個職業都能達到這些要素。

  1. 領域成熟:如音樂、運動比賽、醫學…
  2. 衡量:必需有分數、指數或輸贏
  3. 大量練習
  4. 產生有效的心智表徵
  5. 向頂尖專家學習:瓶頸2將會提到分辨不出頂尖專家的情況

瓶頸1│不願接受新觀念 (≠不希望學生成長)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都已經可以理解「刻意練習」的重要性了。然而,即使我們想要刻意練習,我們的老師或主管可未必這麼想。

職業球員的教練一定是刻意練習的高手,但決定我們要如何訓練的往往是學校的體育老師,而這是我們必需面對的問題。老師不是不希望我們變強,而是天真練習法很可能就是他自己過去幾十年練習的方法,也就是他成功的方法。他自然會希望將自己成功的模式教給我們,殊不知已經有科學證實另一種更有效率的訓練模式。而當我們想要拿刻意練習來跟教練討論時,比較無法接受新觀念的人可能就會說「等你比我強再來跟我討論」。

(請務必將這段一次看完,才不會誤會我的意思)
在醫院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有些老師會叫我們縫10,000針,但只會在一開始請學長姐教你,之後就不再給予回饋,他們會說「你們就是缺乏訓練,以後每天都要自己回去練習」。老師會叫我們寫10,000份病歷,接1,000個病人,卻很少有學生真正被評過「mini-CEX」,一種在美國很盛行的刻意練習方法。

我不認為老師有義務要教導學生,畢竟醫學中心的業務繁重,每個願意教學的老師都值得我們敬佩且感謝。

真正讓我比較在意的是,有些老師很願意教學,每天會花好幾個小時在護理站旁口頭教學或駐診,卻很少使用到刻意練習(如mini-CEX),我認為這才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瓶頸2│無法使用刻意練習

在書中,作者舉了很多例子來佐證刻意練習,但這些例子往往都是和比賽有關,因為比賽才會有輸贏、冠軍和比賽數據可以做為進步的參考點。找出該職業最強的人是擬定刻意練習方向的關鍵要素之一,然而大部分的職業我們卻只能將大家模糊的分為「資深、資淺、新手」…,這些職業包含了企業經理人、教師、電器技師、工程師、顧問…。

書中甚至舉出了一些有趣的實驗來證明「資深、資淺」是我們心中非常不精確的一把尺。

  1. 哈佛醫學院曾做過 62 例的研究,這當中只有 2 個案例看出較有經驗醫師的醫療品質較佳,其他 60 例顯示越資深的醫師表現越差,或頂多就是表現持平而已
  2. 在一次的實驗結果中,品酒專家對三瓶一樣的酒幾乎沒有給予相同的分數,甚至差距到一杯得金牌獎,一杯完全沒得獎。

書中也提到,在醫學上,內科相對外科更難做到刻意練習,因為外科的回饋更即時,患者的存活率可以直接反應手術的好壞,錯誤的手術姿勢也會直接反應在組織的破壞或出血上。放射科也是一個難以刻意練習的科別,因為放射科在判讀之後不一定會去追蹤其病理切片結果,因此就不會得到反饋,知道自己是否判斷正確。對於放射科醫師比較好的訓練方式是:寫一套電腦練習系統,即時提供正確答案,並針對錯誤的題目給予更多練習。

以這樣的邏輯來看,中醫會比西醫難做到刻意練習,在西醫住院中,醫師可以看到患者經過每個治療之後的反應。但中醫只有門診,患者看完病之後如果沒有在短期內回診,醫師根本無法得知是「一次就治好」還是「沒效不想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