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情緒勒索》書中的重點重新排列,讓讀者可以快速了解情緒勒索的特色和如何應對。
情緒勒索的樣貌
判斷情緒勒索
- 要求、抵抗、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
容易中槍的人:
- 非常容易在乎別人的感受
- 好人
- 過度在乎別人的感受,以別人的感受為自己好壞的標準
- 忽略自己的感受(唯有嚴厲對待自己,我才會進步)
- 正確態度:對自己說「你做得很好,就算什麼都不做,我仍然覺得你是有價值的,我愛這樣的你」
- 不是有情緒就是草莓族
- 非常需要別人的肯定
- 無法自我肯定
- 被勒索者抓到最在乎的地方(工作、乖的形象…),勒索者就以此當作威脅
- 自我懷疑
- 即使得到別人的肯定也無法長期形成對自己的肯定
- 被勒索者常覺得自己犯錯→自己是糟糕的
- 習慣性罪惡感:不想答應他人要求時就會覺得自己很自私
- 尊崇威嚴
- 理虧(但卻被無限放大)
- 因為自己理虧,所以難翻身,就因此被無限放大解釋
- 後面的要求都被解釋成因為過去曾犯錯
勒索者常見特質
- 拒絕我的要求就是拒絕我
- 當勒索者被拒絕時,常會覺得事自己被拒絕了,而不是看到事件
- 常常覺得自己不重要
- 過去也常常是被勒索者,要求別人以提升自己的重要性
- 透過讓別人委屈,使得自己感覺被重視
- 不安全感
- 覺得是來自對方的單一事件,卻其實是自己長期的結果
- 缺乏安全感、怕被別人拒絕,又善於引發他人的罪惡感
- 因此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 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恐懼,恐懼來自於自己沒有解決的過去,卻被歸咎於他人現在做的事
- 不想在乎別人的感受
- 放大自己的需求
- 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
- 「為了你好,別人想都不一定有機會,你別不懂感恩」
- 「你有責任變得更好」但好是由勒索者定義
情緒勒索的特色
- 不理想的逃避策略
- 討好、逃避、說服、憤怒
- 勒索者不是不在乎對方的心情,只是更需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和填補安全感
- 雙方很常都沒有察覺
- 未必有意識要這樣做,只是很習慣透過這樣達成目標
台灣
- 孝順
- 被視為美德,但正確的標準是在父母
- 太過強調”順”
- 知道自己是透過要求讓子女做行動,導致更需要用嚴格的要求來證明自己的重要
- 安全感(伴侶之間)
面對衝突四心態(非都是被勒索者)
- 討好(被):對他人的情緒感到焦慮,想要做事情來解決
- 逃避(被):逃避的人常是因為太在意他人的情緒,覺得自己有責任。當自己不想或沒有能力承擔,就會逃避
- 說服(勒索):子女回家心情差→家長覺得有責人承擔情緒→試圖說服子女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失敗,感到挫折→轉為憤怒 - 憤怒(勒索):憤怒者常常是習慣性地認為他情緒是自己的責任,這種煩躁沒能解決就會被認定是對方的錯,明明一開始只是想關心
如何避免被勒索
- 重視自己的感受
- 如果連你都放棄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他人又怎麼有責任去注意呢?
- 我們常被教育成對自己嚴苛才能成長,卻沒學過如何接納自己的各種特質
- 拉起界線
- 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並不是自私,你並沒有強迫別人要滿足你的需求
- 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不可侵犯的→就會看到自己的價值
- 情緒界線,界線非底限,不是說過了那點就會爆,而是告訴他人,過了哪裡你會覺得不愉快
- 提升自我價值
- 惡性循環:演出改變以博取認可→對自己更沒信心→更需要別人的稱讚
- 提升自我價值不用追求成就,而是要重視自己的感受
- 過度的自省與自責無異
- 從童年做起
- 童年時期父母的態度影響小孩是否能夠學會不要以別人作為標準,而是面對挫折→修正→成功
- X 石頭壞壞
- X 你不好好走路
- O 關心之後,提醒下次要怎麼注意走路
- 童年時期父母的態度影響小孩是否能夠學會不要以別人作為標準,而是面對挫折→修正→成功
- 不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 重要聲明:「你或許可以用糟糕的態度對我,但我不需要忍受,也不需要被影響。因為你的情緒是你的責任,而我的情緒則是我的責任」
- 打倒權威
- 當別人希望我們能夠滿足他人的緒球時,他們必須要清楚的拿出來討論,尋求我們的同意,而不是逼我們乖乖就範
- 當遇到不合理要求時,不回應是你的決定,而非需要討論的事
解決方法
停
- 離開現場,感受罪惡感
- 忍受不舒服的感覺試試看
- 不舒服→壓抑、忽略、淡化、合理化、逃避
- 思考最糟的結果,往往都還承受得住
- 感受委屈的那種痛,並讓自己知道不一應該被這樣對待
看
- 分析自己為什麼會不舒服
- 觀察:尋找影響自己和評價的信念是什麼
應
- 擬定策略,回去討論
- 「在滿足自己的需求之外,我仍然在意你的心情,這代表我重視你,而非我害怕你,滿足他人的需求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