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手機網路成癮:《深度數位大掃除》閱讀心得

目錄

我在之前的文章《分心、心理健康與「社群媒體」》中有整理了網路上關於社群媒體成癮的害處和戒除方法。然而,如果只看這些影片,很容易戒除一段時間就復發,這是因為這些影片都沒有提到我們成癮的根本原因。

而如果沒有破解成癮的原因,就只能用意志力去抵抗手機的誘惑,不出幾天,便會被打回原形。這就像叫生活糜爛的人戒酒一樣,生活的型態沒有改變,酒自然就戒不了。

本書深入的探討了網路成癮的原因,並且提供的都是找大量網友實驗過的戒斷方法,收穫比網路上文章和影片多很多。另外,作者的文筆流暢,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把整本書看完,算是滿輕鬆的。

以下分享一些我自己看完書本的想法:

你的生活不夠有趣

如果你的週末常常會無所事事,覺得很無聊,那滑手機就成了一種必然。如果你週末忙著去爬山、打球、社交、做菜、玩桌遊…,那你可能連拿出手機的機會都沒有,這樣要戒除社群媒體就會容易許多。

空白的時間沒有找到取代

在戒除手機時,我們很常會遇到一個問題:等公車、等人這種零碎時間,如果不滑手機,我還能幹嗎?沒錯,我們難免會遇到身上沒有書也沒有耳機的窘境,此時有個可以隨時看的東西就變得很重要。

我自己建議可以下載pocket這種存文章的app,或是創一個IG帳號專門追蹤非娛樂的粉專。在這種零碎時間還要求自己看深度長文,肯定會被更具吸引力的娛樂貼文給吸引過去,因此要拿來取代他的東西,最好也是輕鬆一點的短文。

穿著T恤的菸農

書中引用了許多資訊專家的說法,來揭漏社群媒體公司的計謀。為了賺錢,他們用盡各種方法讓你成癮,甚至很多時候會請賭場的專家來幫忙。比如說向下拉刷新文章,你不知道會有什麼文章或通知跳出來,這種興奮的感覺很類似在賭場玩拉霸。

也就是說,從某種角度來看,手機根本就是一個可以放在口袋的賭博遊戲,而且還沒有任何年齡、時間限制。

無法放棄滑手機的好處?

社群媒體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比較少接觸的朋友的生活動態,也能幫助我們隨時掌握最新時事。然而,這些真的是我們使用社群媒體的理由嗎?

如果可以戒掉手機,我們將有更多時間與朋友面對面接觸,在吃飯時,也更能享受當下,與朋友聊天,而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各自滑手機。況且,知道很久沒聯絡的朋友在幹嘛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大家加入臉書(Facebook)是為了和全國各地的朋友保持聯繫,最後卻無法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與對坐的朋友交談。

你回應朋友的貼文或是對朋友在Instagram剛發布的照片打愛心時,會讓你的心情稍稍提振,但那些都無法彌補你不再與這位朋友在現實生活中共度時光所帶來的巨大損失。

戒除手機也能讓我們更能專注閱讀深入探討新聞的文章。仔細想想,隔幾天看報紙或深入報導比馬上看到臉書跳出來的新聞快訊有意義多了。更何況,那種新聞快訊常常發出錯誤的新聞,資訊品質堪憂。

優化FB、IG、Youtube

如果你無法馬上戒除社群媒體,也可以嘗試先優化他(非書中建議)。

社群媒體會用演算法推薦你喜歡的文章給你,如果用同一個帳號追蹤娛樂性和非娛樂性的帳號,那你很容易一開始是想上網學東西,最後卻又開始看各種娛樂影片。我的建議是可以把IG、Youtube的娛樂和非娛樂帳號分開,想要認真時可以點非娛樂的帳號,這樣所有的文章和影片都會是認真的,並且只在休閒的時間打開娛樂的帳號。

另外也可以定時把比較不熟的朋友和已經不再有興趣的粉專退追蹤或噤聲,只追蹤那些你真的關心的朋友。事實上,演化學也支持這樣的想法,雖然我們臉書可以有上千個朋友,但我們的身體和腦袋目前還是習慣過去那種只跟數十個人常常保持聯繫的狀態。

公事公辦

在臉書方面,很多人不知道messenger有一個獨立的網頁,可以只看到訊息,不會看到臉書的動態,建議大家如果只是要傳訊息,一定要用這個版本。

反將一軍

我自己有想到一個對社群媒體反將一軍的方法,既然社群媒體被設計的那麼容易讓人成癮,我們自然也可以利用他讓我們對好習慣成癮。

我規定自己在FB只發深度文章,而發文之後跳通知的快感,就成了我發文章的獎勵,因著這些快感,我將更有持續發文的動力,而且也會嘗試去優化我的文章,讓讀者更易讀。

當然,如果要這樣做你就一定要規定自己不能發娛樂性的文章,否則你將發現打卡獲得讚的速度比寫文章快多了,計畫自然就會失敗。

台灣方案

此書作者自己是完全沒在使用臉書,但由於台灣大學生很多社團都是在FB,因此是不可能全面戒掉臉書的。我自己有想出一套適合我自己的解決方案,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一起來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案。

小結

此文提到的很多內容都是我自己看書得到的啟發,書中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是我覺得一定要自己讀書才能理解的,因此就不做節錄。真心建議有手機成癮困擾的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收穫將比你想像得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