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數位大掃除》:重拾生活的主導權

目錄

實行25天後的心得

舒適

從我開始大掃除到著手寫這篇文章已經過了25天,最能形容這段時間的詞是:舒適。

雖然這次大掃除的感覺沒有像書裡的案例那麼戲劇化(備註1),在工作上也沒有非常顯著的效率提升(備註2),但我覺得光是生活中的舒適感就很值得你嘗試數位大掃除。更何況如果你是第一次打掃除,很有可能可以得到比我顯著的改善。

備註1:或許是因為我過去就有好幾次小掃除。
備註2:我認為工作效率需要透過多層面的努力漸漸改善,而不是像很多文章標題寫的一樣,做到某件事情工作效率多X倍。

簡介

此書的第一部講述了戒除的重要性,和戒除的完整方法。相對於網路上的文章,書中的建議更有系統性,更有機會成功。

第二部則是教你如何重拾生活的主導權,包刮享受獨處、高品質休閒和抵抗數位的誘惑。大部分的網路文章和影片都只有揭露社群媒體或手機的危害,並呼籲大家戒除,卻沒有教讀者如何提升休閒的品質。當讀者開始無聊時,就會不自覺想拿起手機,整個戒除計畫就隨之破功。

綜合而言,如果你曾經因為看到相關文章而想要減少數位產品的使用,那這本書將會非常適合你。

社群媒體的壞處

社群媒體讓你不快樂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課程筆記中提到了社群媒體會讓我們只看到朋友們生活快樂正向的一面,相比之下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普通,最終導致快樂度下降;除此之外,社群媒體還會打斷我們的工作時間、影響專注力或排擠真正的社交…。

為何我們會上癮?

我們都是社群媒體的產品│《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心得中,我點出了社群媒體的真正客戶其實是廣告商,他們販賣的正是我們的注意力。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以我們的最大利益作為考量,而是希望盡可能讓我們在他們的網站裡停留更久,甚至聘請很多專門研究成癮心理學的人來幫忙設計。

這使得社群媒體越來越吸引人,而且這個吸引人的東西還唾手可及,就放在我們的口袋裡。由於這些因素,光是靠意志力是很難戒除的,所以我們必須有意識的用一套系統來戒除他,而這個動作就叫做數位大掃除。

數位大掃除

30天大掃除的用意

數位大掃除並不是要我們永久停用所有的數位產品,而是希望大家只使用那些「你主動希望使用」的,而不是被商人牽著鼻子走。

由於在大掃除之前大家對於數位產品都有著一定的成癮,如果突然停掉會有「戒斷症狀」。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無法客觀的評斷一個產品值不值得我們使用,所以我們需要30天來消除所有成癮,真正客觀的評估。

如果大掃除後你還是覺得某個app是生活必須,那你完全可以的繼續使用。

大掃除做法

  1. 把可有可無的科技停掉。
  2. 需要使用的科技清楚定義什麼情況下使用。
  3. 持續30天。

我自己的設定

  • Facebook:由於已經優化過,通知很少,而且不重要的粉專、社團都已經退追蹤。基本上看到的都是滿有用的資訊,再加上有些學校的公告是使用FB,所以允許自己每天使用約10~15分鐘。
  • IG:純粹娛樂用,不需要。
  • Youtube:以前常看紓壓短片,不需要,所以不要看;教學類的影片則可以看。
  • Netflix:我覺得算是高品質的影片,非速食文化,所以可以使用。但如果你有成癮的問題,戒除30天也是好主意。
  • 網路文章:在手邊沒有任何書籍時才可以看,使用feedly app。

重新導入

30天之後,符合以下兩點的科技可以重新開始使用

  • 非常重視的事情
  • 實踐此價值最好的方法:以社交為例,每天滑一小時IG,效果遠遠不如約出來吃飯或玩桌遊,所以滑IG當作社交就不是個好理由。

獨處

書中舉了很多偉人在獨處時做出的重要決定;也說明了獨處應該是一個可以讓人享受的事情。但由於科技的發明,人們越來越不會獨處了,似乎一個小時沒有連上線就會沒有安全感。

作者建議大家出門時可以嘗試不要帶手機,或是把手機放在背包的最下層,學習如何好好享受真實的世界。

別按讚

快樂or不快樂

究竟在社群媒體中按讚或滑朋友的動態會讓人快樂還是不快樂,有兩個研究給出了看似相反的結果。

覺得社群媒體讓人變快樂的研究將焦點放在滑手機的當下,看朋友的動態確實會讓我們快樂;但另一個研究則是觀察長期的效果,由於滑手機會讓真實的社交互動減少,所以整體的快樂是下降的。

別按讚

人類大腦在面對面溝通時可以處理的訊息量超乎你的想像,對方的表情、肢體語言、語調和內容都會輸入到我們的大腦裡;相對之下,社群媒體中的資訊少得誇張。

相信大家在用messenger或line時,都會有覺得單從文字看不出對方真正情緒的經驗吧。即使有貼圖和表情符號我們都覺得資訊量太少了,更何況是單純的按讚。

作者建議我們如果真的關心對方發表的內容,與其按讚,不如直接登門拜訪,表達你的關心或想法。太常按讚會讓我們以為這已經是「互動」了,反而忽略更高層次互動的重要性。

我覺得作者的想法相當積極但也不容易做到,我自己目前的做法是盡可能提高互動的階層。

  • 原本只想按讚的,可以留個言。
  • 原本只想留言的,可以在私訊或分享時以較長的文字發表自己的看法。
  • 原本只想打字的,就打通電話。
  • 原本只想通話的,改成實體碰面。

前幾天我發佈了一篇實習心得文,表姊特地私訊我給我鼓勵。從這次的事件我就發現,一次的私訊勝過數十個讚;而一次的登門拜訪則是勝過數十次的文字訊息。由此可知,面對面的互動依然是社交裡最重要的環節,是按讚永遠無法取代的。

重拾休閒

數位排毒要能持久,最關鍵的是高品質的休閒。如果沒有找到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我們終將會回歸手機的懷抱。

仔細回想自己過去幾週的晚上和週末,當你休息完之後是更累還是更舒服?我很確定FB、Youtube都屬於前者,因為我自己以前就是如此。上班時期待下班,但下班之後做的事情完全沒有讓自己休息到,只讓自己更累,只有週六晚上的桌遊聚,和偶而的出遊是我真正享受的時光。

針對這點作者有提供不少很實用的建議,由於我覺得這點非常見仁見智;只要你能找到有興趣的休閒活動,其實什麼類型都無所謂,因此就不特別分享作者個觀點。

總評

卡爾紐波特的文筆是我看過數一數二精彩的,在讀整本書時毫無冷場,會想一口氣把書看完,特別適合因為數位成癮,一直沒辦法靜下來讀書的人。

書中不只提到了數位成癮的壞處,提供大掃除的實際做法,還試圖解決數位成癮的根本原因-沒有高品質的休閒,可說是目前市面上對於數位成癮最完整的指引書籍,這本書推薦給每個長時間使用數位科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