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史丹佛的職涯設計課:《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閱讀心得

來自史丹佛的熱門選修課

根據美國的統計,3/4 的大學生在畢業後從事與科系不同的工作,2/3 的美國人並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很顯然,即便美國有全世界最強的大學環境,但大學並沒有教學生如何選擇職涯,使得多數人在出社會後感到迷茫。

在這樣的環境下,史丹佛大學的一門選修課《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推出就大受歡迎。

為了讓校外學生也能學習設計自己的人生,這堂課的兩位講師 Bill Burnett 和 Dave Evans 決定將課程放到網路上,並且出版這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動手設計比理論更重要

作者認為,除了講述理論,讓讀者可以著手開始設計人生更加重要。

因此,書中的每個單元,都會有實際練習的機會,幫助讀者一步一步找到職涯的方向。建議你可以拿出幾張白紙,確實完成每一個步驟。

《大塊文化》也有將這些練習獨立出版成另一本書《你的專屬練習祕笈》。

接下來,我將會跟你分享書中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幾個練習。

人生的儀表板

在開始設計職涯之前,你要先知道自己處於怎樣的狀態。書中建議你為目前的「工作、遊戲、愛、健康」四個項目評分。

我自己長期都有在做這個練習,但我用的是更完整的版本,叫「Level 10 life」。這是許多手帳愛好者會做的練習,評分項目包括:

  1. 友情/家庭
  2. 婚姻/浪漫關係
  3. 職業/教育
  4. 心理健康
  5. 身體健康
  6. 財務
  7. 靈性健康
  8. 個人成長
  9. 付出/貢獻
  10. 樂趣/玩樂

這項練習就像檢查汽車的儀表板,上路之前一定要先知道胎壓、煞車、引擎的狀況,才不會開到一半熄火。確認了車子的狀態之後,就可以開始設計的環節。

工作也有 MBTI?

最近幾年,網路上很流行用四個英文字母來描述自己的個性,選項包括「外向(E)、內向(I)、感覺(S)、直覺(N)、思考(T)、情感(F)、判斷(J)、知覺(P)」。

在工作上,也有類似的方法,這是我參加《引書店》的工作坊時學到的,原始概念是來自於《職涯錨定》這本書。

首先,你要先想想看這八個選項可以帶給你的優點和缺點。舉例來說,喜歡當自主工作者的人通常會喜歡「遠距工作」,不用打卡上下班,也不用在通勤中塞車。但需要忍受生活的孤獨,和上下班界線不清楚的壓力。

了解每個項目的特性之後,就開始將這八個項目依照你的重視程度排序。

  1. 專家達人(TF)- 技術/專業職能
  2. 專業經理人(GM)- 跨領域管理職
  3. 自主工作者(AU)- 自主/ 獨立
  4. 安穩可靠者(SE)- 工作保障/ 穩定性
  5. 創造者(EC)- 創業家精神的創造力
  6. 俠客(SV)- 服務/ 奉獻
  7. 挑戰者(CH)- 純粹挑戰
  8. 樂活族(LS)- 生活風格

與 MBTI 不同的是,因為這八項可以任意排列組合,因此一共有 40,320 種組合。這就是為什麼在同樣的職場環境,每個人的感受都大不相同。

以我自己為例,我最重視的項目是「創造、跨領域管理和專業」,相對之下「生活風格、純粹挑戰」就會被擺在比較後面。

由於每個人的排列組合不同,直接打聽其他人對於一份工作的評價或喜好程度,想藉次判斷自己是否會喜歡,是非常不可靠的做法。

這就是為什麼接下來需要你幫自己工作的每個時刻打分數。

分析工作的每個時刻

即使熱愛自己工作的人,也會有不喜歡的工作環節。因此,在設計職涯時,不是試圖去找到一個「完美」的工作,期待自己會愛上工作的每一環節。而是要讓工作中自己喜歡的部分佔比持續提高,並減少讓你感到消耗的部分。

書中建議你評估每個工作內容的「投入」和「精力」程度。投入是指讓你感到廢寢忘食的感覺,精力則是你在工作完之後,是否會感到身心俱疲?

為了更清楚的描述工作的畫面,可以將工作的 AEIOU 描寫出來:

  • Activities: 活動
  • Environments: 環境
  • Interactions: 互動
  • Objects: 物品
  • Users: 使用者

以我自己去護理之家幫患者治療為例:

  • 活動:針灸治療
  • 環境:寬敞、明亮、通風、溫度合適的護理之家
  • 互動:多數住民對醫師的態度都很友善,而且會跟你聊天
  • 物品:醫療器具、電腦、公務車
  • 使用者:護理之家的員工態度友善

整體上,除了有時要跟緩慢的電腦系統抗戰以外,投入程度算高;工作結束之後,也不會感覺到身心靈的消耗。

你會發現,即使是不喜歡的工作,或許都有幾個讓你喜歡的瞬間。你就可以透過這些小線索來設計自己未來的工作。

三種人生

我有時會去想自己除了目前的工作以外,還有什麼可能性?但由於大幅度轉換職場的機會不大,所以都沒有很明確的計畫過。

然而,書中建議你至少要將三種人生當作「一定會發生」來計劃,分別為:

  1. 目前做的事
  2. 萬一事情生變,你會做的事
  3. 如果錢不是問題,面子不是問題,你會做的事

你可能跟我一樣,曾經想過第三種人生,但由於我們擁有「無限的錢」的機率趨近於零,所以很少人會把這種人生當成真的來計劃。

然而,雖然第三種狀況不可能發生,但當我們在選擇或設計職涯時,是有機會將第三種人生的一部分加入人生當中的。

轉職前,先從小行動開始

在知名商業管理 Podcast 節目《大人學的Small Talk》中,主持人很常分享一個經典案例:

學員:「我夢想能開自己的餐廳,所以等我從原本的工作離職後,要去法國藍帶學校學廚藝」

講師:「那你平常有先嘗試自己做料理嗎?」

學員:「沒有欸!我現在根本沒空嘗試。我要等離職後再開始學習」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得出問題出在哪裡?這位學員過去根本沒有下廚的經驗,僅是憑著熱情和想像,就想創業開餐廳。而他認為,他跟大廚之間的距離,就是法國的藍帶學校。

與其期待藍帶學院可以帶給你突破性的成長,這位學員更應該在工作之餘,先自己下廚看看。如果有興趣,可以開始請朋友、家人吃自己的料理,試試水溫。等到確定自己有下廚的熱情和能力之後,再離職去上課也不遲。

對失敗免疫

在知名創投公司《Y Combinator》的創業公開課當中,講師們一致認為是否能成功創業的最佳預測指標是「韌性」,因為在創業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失敗。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在失敗中持續成長?

這個道理可以用數學來證明。

如果創業的成功率是 10%,失敗率就是 90%。創業 n 次,每次都失敗的機率是 0.9^n,那至少有一次成功的機率就是 (1-0.9^n),實際數字如下:

  • 創業 5 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機率為 41%
  • 創業 10 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機率為 65%

然而,如果你在每一次創業都能進步一點,比如說第一次 10%,第二次是 15%,第三次是 20%,最高到 40% 就不會再提升。那麼數字會變成:

  • 創業 5 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機率為 67%
    公式:(1-0.9*0.85*0.8*0.75*0.7)
  • 創業 10 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機率為 97%
    公式:(1-0.9*0.85*0.8*0.75*0.7*0.65*0.6*0.6*0.6*0.6)

設計人生也是一樣的道理,要追求一次就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增加成功的機會,可以大量嘗試,或是在每次失敗中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就會有驚人的成效。

免費練習文件

書本的官方網站也有提供一些英文的 PDF 檔,供學員下載來書寫。

總結筆記

整體來說,我最喜歡這本書的練習環節,讓我發覺工作中喜歡和不喜歡的部分,進而幫助未來的職涯選擇。另外,除了規劃小幅度的職涯改變以外,也要把自己夢想中的工作情境當作「一定會發生」來計劃。

這本書,推薦給希望動手設計職涯的你。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想要了解其他疾病嗎?

Picture of 韓彥辰中醫師
韓彥辰中醫師
彰化秀傳醫院中醫師,醫學中心實證醫學競賽冠軍,擅長結合中西醫的觀點幫患者解決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