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工作模式
直覺上,我們會覺得效率、客戶滿意度、快樂是互斥的東西,不回Line和Email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會減少客戶滿意度;工作效率高則會減少工作的快樂。然而,深度工作力提供給我們一個理想的工作模式,可以兼具高效率、高滿意度和快樂的工作,甚至還能有愜意的休閒生活,讓我們一起來作者卡爾‧紐波特怎麼說?
亞馬遜網站Top reviews加權分數:5/5
(網站中的平均分數參雜太多沒看完書就來評論的人,導致暢銷書幾乎都是4分以上,鑑別不出書籍的好壞。
經過一番研究之後,我發現Top reviews,亦即讚數最多的留言,更能代表書本的好壞,因此採用Top reviews的加權分數作為書籍的評分代表。)
本書優點
- 書中大量舉證公司的案例,不是紙上談兵
- 作者在提出嚴格紀律時,也提出了許多折衷方案,提升達成率
- 作者讀了非常多經典的書,並且把書中的精華濃縮為幾句話或幾頁。
- 作者以他的流暢文筆聞名,這本也不例外,會不自覺的就把整本書給看完。
深度工作的價值
不能削價競爭
知識工作時代,複製軟性產品的成本大幅降低,藉著降低單件生產來提升競爭力極度有限。
如果你賣的是甜甜圈,即使品質沒有別人好,只要便宜個幾元,還是會有人買。但很多產品如軟體、藥品、高科技產品,其開發的成本很高,複製的成本卻很低,會導致最好的軟體賣上億套,而較差的軟體幾乎賣不出去;最好的老師在線上有上萬個學生,其他老師則面臨失業。深度工作能讓我們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避免被淘汰。
淺層工作被AI取代
從AI將會取代的工作機會top 10中可以看到, 會被取代的通常都是淺薄工作,深度工作相對難以被取代。
沒有地緣優勢
遠距工作之後,許多公司不再需要聘請當地人,而是可以直接聘請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工作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唯有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或是高難度技術的操作者才能生存。
專業快速更替
很多知識十年前還不存在,十年後可能已經過時,你必須有能力很快學會複雜事物。
多工│注意力殘留
人的注意力其實沒辦法多工,我們以為的多工只是不斷的切換注意的目標罷了。而在切換注意力時,我們會有注意力殘留,使得工作效率沒辦法馬上拉到最高。而這種干擾又以email和訊息傷害最常見,有些公司會希望職員馬上回訊息,但那其實會阻礙深度工作的發生。
當深度越稀有,就越值得你投入
隨著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分散,能夠做到深度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少,這使能夠深度工作的人才變得更加珍貴。
為什麼工作越來越淺薄?
難以衡量
作者本身是在大學擔任教職,所以可以用投稿期刊的數目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效。但世界上有很多工作是必需多人一起完成的,且工作成效沒有好的指標可以評估。因此企業只能用工業時代的標準評估職員,看到職員整天都在忙就覺得他沒有在偷懶。因此,不斷分心的蝦忙就成了很多公司的工作常態。
最小阻力原則
深度工作需要良好的時間規劃,然而很多人因為懶得學習如何規劃,因此把email當成待辦清單,把截止日期當作工作的優先順序。這樣的工作順序會讓我們不斷的在不同工作中切換,無法進入深度工作。
社群網站
作者認為「淺薄工作+社群網站宣傳」的效果不如「深度工作+做出最好的產品」。我自己的想法是公司還是可以經營社群媒體,但應該由專職的人來經營,讓其他的職員可以專心在自己的專業上。
工作時斷網,真的可以嗎?
工作時不要一直回覆FB、Line、Email是在工作中達到深度的關鍵之一,然而很多人就會好奇,不馬上回覆真的行嗎?
有公司就曾經嘗試每週斷網一天,結果發現,客戶其實對於無法聯絡一天的接受度其實滿高的,而且因為他們的績效比原本還要好,而讓客戶得到實質上的好處。
如何達到深度工作
首先,必需知道人類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剛看完此書的人前幾天大概都可以堅持得住,但不出幾天可能就會打回原形。唯有改變環境和習慣才是長久的解法。(延伸閱讀:原子習慣)
規劃好空間
最近很流行的開放式辦公室其實是很差的設計,吵雜的工作環境讓員工難以達到深度工作。這些公司設計開放式辦公室是為了促進交流,激發創意,但作者舉出許多成功的案例來證明,其實只要長廊和開放空間(如餐廳)有連通就可以達到交流的效果,平時要進行深度工作時,員工還是需要一個可以隔絕干擾的工作空間。
四種方法
以學生為例
- 修道院式:職業的成功主要來自於把這個單一的工作做到極致→大考、寫書
- 雙模式:榮格只在他停留避靜屋期間避免被干擾,也就是說可以有長時間抽離工作→暑假、連假
- 節奏式:每天在固定時間深度工作,必需要有習慣性→白天定出幾小時。
可以嘗試鍊子法,也就是把成功達成的天數畫圈,盡量不要讓這條鍊子斷掉。
- 記者式:任何時候,只要找到空檔,就會切換到深度工作模式 →隨時
把心智從淺薄快速切換到深度模式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因此最好從比較前面的選項開始進行,等到熟練之後才漸漸往瑣碎時間邁進。
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
需要規範和程序,如禁止使用網際網路,或設定每分鐘寫作的字數
像企業般經營
- 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讓熱切的渴望排擠掉其餘的一切,而不是向瑣碎分心的事物說不
- 根據領先指標行動:落後指標(最終想改善的事物)如: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領先指標(衡量驅動成功的新行為):每天的深度工作時數。落後指標比較難衡量,但只要衡量領先目標,就會達成落後目標。
- 設置醒目的記分板:把自己每天深度工作的時間記錄下來,並且把工作完成的日期寫上去,讓自己感受到累計的深度工作時數與具體成果的連結。並調整自己對達成單位成果需要多少深度工作時數的期待。
- 定期檢討成效:獎勵表現好的時候(符合原子習慣的-讓獎賞令人滿足)
休息
深度工作不只是沒有分心,而是像我們平常deadline前那樣幾乎發揮所有潛力的工作,而且隨著練習的時間越久,其深度也會加深。一般人大概都是從1小時開始,即使是資深的人,一天4小時大概是極限。
由此可以看出,深度工作是相當累人的。如果可以在白天完成所有工作,那晚上最好完全關機,別再碰工作的事情。另外,牽涉大量資訊和多重模糊、甚至彼此衝突的決策適合在休閒的時候讓淺意識來思考。
為了能讓晚上能徹底關機,不再煩惱工作,在休息之前,建議把沒做完的工作安排好。
學會擁抱無聊
「如果在排隊五分鐘,都要用滑手機來紓解,那麼你的大腦線路很可能已經被改造,變成納斯研究所說的「混亂」狀態,難以從事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的一大敵人就是上網,如果每次想上網都會真的上網,久了就會成習慣。因此開始深度工作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斷網,可以規定自己斷網的時間,期間如果想到要用網路的事情就先寫下來,等到上網時間再去處理。
「安排上網時間」的重點不是「時間」,而是「安排」,也就是說總上網時間可以不變。如果每次上網都是自己安排的,就會漸漸解除隨時想上網的習慣,之後如果要把時間減少也會容易許多。反觀,如果每次無聊都能上網,久了就會變成習慣,無法忍受無聊的時光。
愛上網是因為沒有高品質的娛樂
「隨著網際網路和低品味注意力經濟的興起,休閒時間的品質不升反降。」滑滑臉書,刷刷IG,其實都不如看一部電影或直接找朋友玩桌遊或出去玩來得快樂。「如果你在特定時間不給自己一些事情做,他們永遠是一個誘惑的選項」作者主張不要用網路來娛樂自己,在工作之餘安排更高品質的娛樂,就可以避免自己不斷的進行低品質娛樂-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