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改變最長銷的書:《原子習慣》推薦文

目錄

《刻意練習》《深度工作力》不足之處

最近幾個月,一共看了三本關於生產力的經典著作,依序為《刻意練習》《深度工作力》《原子習慣》。在我看完《刻意練習》和《深度工作力》之後,有很多朋友向我詢問心得,我通常都會總結一句話

觀念非常好,但很難做到。

深度工作力的作者提倡遠離淺薄,工作時不能分心,作者自己完全沒在用社群媒體(可以參考他的Ted演說);刻意練習則強調要「突破舒適圈」。這兩項能力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但執行起來都不會太舒適,並且與人類的本能相違背。

然而,《原子習慣》卻提供我們一個可行的解法。在書中,作者對我們的本性有很好的闡釋:「如果你覺得改變習慣很難,問題不在你,而在你的系統」。作者不是要我們用意志力去硬拚,而是透過改變系統,進而影響我們的個人習慣。

推薦文

由於我非常推薦每個人(不論年齡層,工作類型)都可以閱讀這本書,因此這篇我不會像其他篇一樣做重點摘錄,而是挑選幾個我認為最有趣的論點來試圖說服你去讀這本書。

環境直接影響你的選擇

進到便利商店之後要買哪個飲料看似是我們的「自由意志」,但其實不然。有公司做了這樣的實驗。他們將礦泉水放到最容易拿取的地方,並增設了好幾的點,並將飲料移到比較不顯眼的地方。結果顯示職員口渴時選擇水的比例大幅增加。

也就是說,光是將運動鞋、健康食品擺在家裡顯眼、易取得的地方,就可以影響你的運動和飲食習慣。

這只是作者在書中舉的一小個例子,書中還有數十種一樣實用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改掉不良習慣、建立好習慣。

不同意的觀點!以天數計算的複利效應

以下這個是很多人認為很勵志的一段,但我卻覺得有很大的問題。以背單字為例,如果每天背10個,進步1%聽起來不難,但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做到。

起初每十天才要多背1~2個單字,當然可以做到,但一年之後,一天就要背377.8個單字,這不是正常人的進步曲線。正常人的進步曲線應該像下圖一樣,會達到一個穩定值。即使使用刻意練習,也一定會有人體的極限。

用跑步為例就會更明顯,第一天跑1公里,一年之後就要跑37公里,兩年之後要每天跑1427公里。

關於複利效應,我有撰寫一篇文章更深入探討,關於複利效應,你誤會了嗎?

但是,難道複利效應就真的不存在嗎?其實有的,只是要用另一種方法來達成。以下是書中的一個故事:

「布萊爾斯福德跟他的教練團隊一開始做的小調整,可能在你的料想之內:重新設計單車坐墊,使其更為舒適;在輪胎上塗抹酒精,增加抓地力;要求選手穿上電熱式緊身褲,讓肌肉在騎車時維持理想溫度;使用生物反饋感應器監控每個選手對不同訓練的反應;在風洞測試不同的布料,讓室外比賽的選手換穿室內比賽服,因為那更輕,也更符合空氣力學。 
然而,他們並未止步於此。布萊爾斯福德跟他的團隊繼續在被忽略、未被料想到之處尋求百分之一的改善:測試不同的按摩油,看哪種能讓肌肉最快恢復;雇請一名外科醫師來教導選手如何洗手,以減少感冒的機率;為每個選手找出能帶來最佳睡眠品質的枕頭與床墊;他們甚至把後勤卡車的內壁漆成純白,以便察覺到往往會被看漏的細小塵埃,避免其影響到精確調校過的比賽用車。 
當數百個這類微小的改善累積起來,成果來得比所有人的預想都快。 布萊爾斯福德接掌之後短短五年,英國自行車隊就在二○○八年的北京奧運稱霸公路賽與場地賽項目,拿下六成的金牌,驚天動地。四年之後,當奧運移師倫敦,他們再次提升水平,創下九項奧運紀錄與七項世界紀錄。」

如果每個小改變都可以增加1~2%的表現,那不同項目之間就會以乘法疊加在一起,這個車隊的比賽總積分就會是改變前的好幾倍。

結語│習慣還得配上努力

《刻意練習》《深度工作力》都是非常好的著作,分別展現了專業和職業上最佳典範。《原子習慣》則提供了達成這兩項目標的良好方法。

《原子習慣》在書末也提到,雖然習慣可以讓我們不必全靠意志力去拚,但如果要像《刻意練習》或《深度工作力》成為專業上的佼佼者,還是要培養足夠的意志力並且愛上無聊。

而要如何培養強大的意志力,則是這三本書都沒有著墨太多的,需要繼續研讀其他書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