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複利效應,你誤會了嗎?

目錄

複利效應與成長曲線

在《原子習慣》的封面上,寫著這麼一段非常激勵人心的話: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很多沒看這本書的人會誤會這個公式,直接把他套用在目標上。比如說:每天比昨天多跑1%的距離;比昨天多背1%的單字。心想:只有1%,應該很容易做到吧?

一開始當然容易做到,但幾個月後,一定會以失敗告終。

稍微計算一下就會發現,一開始一天跑1公里,背10個單字。一年後就要跑37公里,或背370個單字,根本不可能,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成長曲線。

正確的成長曲線應該會像下圖一樣,在摸索時會緩慢成長,之後會有一段快速成長期,最後進到高原期,成長趨緩。

那麼原子習慣提的複利效應究竟是用在什麼地方呢?

不同維度才能相乘│以英國自行車隊為例

在《原子習慣》的開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英國自行車隊原本敗績連連,後來在布萊爾斯福德與其他教練的改造下,創下9項奧運紀錄,七項世界紀錄。

讓他們達成這樣成就的是以下的這些微小改變:

  • 重新設計坐墊
  • 讓選手穿電熱式緊身褲
  • 測試不同布料
  • 測試不同按摩油
  • 學習洗手,減少感冒
  • 更換枕頭和床墊…等等

他們並不是要求運動員在單一項目上每個月成長幾%,比如說每個月練習的距離提升3%,每個月騎車速度提升3%,而是不斷的在「不同面相」上成長一點。

單一面向的訓練會遇到成長期的高原,但如果不斷發現新的小習慣,就能以乘法不斷累加上去。此時,複利效應就會出現。

以工作效率為例

如果每天要求自己比昨天多1%的時間工作,很快就會遇到高原期,畢竟一天最多就是24小時。

但是如果不斷嘗試用不同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比如說利用《子彈筆記》、《刻意練習》提升每小時可以做的事情;用《與成功有約》、《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來導正自己努力的方向。

這樣就能持續以指數的速度進步,避免掉成長曲線的高原期。

總結

根據成長曲線,在同一個面向努力一定會遇到高原期。不斷嘗試新的小習慣才能讓成果像滾球般的產生複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