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對立,你應該改看公視《有話好說》

目錄

《有話好說》為公共電視台的談話性節目,我自從去年開始收聽就一試成主顧,覺得是台灣難能可貴的談話性節目,以下是我認為 《有話好說》 最出色的幾個特點。

在對立的時代,減少對立

現代人看新聞的主要來源已經從電視轉向網路。在網路的訊息有個特色,那就是可以透過演算法推送你喜歡的內容給你,省去看不感興趣內容的時間。

然而,這並不是沒有壞處的。在演算法之下,我們將會越來越難接收到與自己觀點相反的聲音,對立從此而起。從下圖就可以看到美國兩大黨支持者的對立越來越明顯,有專家推測與社群媒體有關。

《有話好說》每次都會請不同立場的人來談話,主持人在過程中盡量保持客觀,來賓也真的都是「有話好說」,而不是在吵架。以娛樂性而言,《有話好說》是絕對比不上其他節目的;但如果你喜歡理性思辨,《有話好說》反而是眾多談論性節目中最具可看性的。

我認為,如果台灣不同立場的人都能像 《有話好說》 一樣坐下來理性對談,而不是透過跨張的字眼來煽動民眾的情緒,一定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對立與衝突。

內容深度-以長榮大學命案為例

2020年,一位長榮大學馬來西亞籍女大生遭凶嫌擄走性侵殺害。在案發的幾個月前,曾發生類似遭擄走未遂事件,被害人赴派出所報案,卻未開三聯單。

如果是網路新聞,可能會把吃案的警員揪出來,大力譴責,並且希望警察得到懲處。有些比較激動的民眾甚至會想公布警察的個人資料、臉書,讓大家來譴責。

吃案的人要依法受到懲處當然沒錯,但會發生吃案的現象,似乎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也不是只有這間派出所會發生。那表示在制度上出了問題,才讓那麼多警察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業績不好要被扣獎金,被上級罵,甚至調職;出了事還要被民眾公審,警察其實也常常陷入兩難之中。這些都是表層看不到的問題,卻能在《有話好說》裡深入的被探討到。

《有話好說》與新聞的差別

當台灣有重大事情發生時,新聞通常會不斷的播報相關的新聞,而且每台都在播報,大概看個十幾分鐘就不太會有「新」內容。因此,我現在已經很少直接看新聞頻道看超過半小時,而是只看Youtube裡一到兩則就好。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就等到晚上再聽《有話好說》,兼具效率和深度 。

專業度-以美國大選為例

若你去年有關心美國大選,就會發現,以現在事實回去看去年大家對拜登當選對台影響的預測,《有話好說》的人預測的比其他頻道準太多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做了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遇到什麼議題,就請該方面的專家來談!

這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其實能夠做到的媒體很少。專家的專業知識絕對一流,但表達能力絕對不如每天上節目的名嘴。一般媒體在業績壓力下,每天就會需要請幾位名嘴上去提升節目的精采度,這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在這樣的氛圍下,公視幾乎成了唯一敢每天都請專家,而不是請名嘴上節目的電視台。

Podcast

如果你沒有時間看節目,也可以透過Podcast在通勤、做家事時收聽。

總結

公視的《有話好說》和其他頻道的政論節目有著相當不同的風格,每個議題都是請該領域的專家,兼具深度和廣度,可以幫助訓練思辨能力,並且減少不必要的對立和意識型態,推薦給想要深入了解新聞議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