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於斜槓的誤會
大眾對於斜槓青年有許多的錯誤認知,最常見的包括:自由工作者、喜歡輕鬆、多重收入和不專業。這些迷思,先讓我幫你一一破除。
自由工作者
斜槓青年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職業類別。只要不用一種工作限制自己,擁抱多重身分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斜槓。
喜歡輕鬆
要成為斜槓者,生活不會比較輕鬆,很多時候還需要比一般人更自律才能達到。
多重收入
許多斜槓青年都擁有多重收入,但並非一定要有多重收入才能成為斜槓者。
不專業
很多專業必需多年的養成,醫師就是其中一例,但即便是醫師這種需要長期訓練的工作,資深主治醫師普遍也認為成為主治醫師10年基本上即可獨當一面,也就是在該領域趨於成熟。若把醫學系大學6年、PGY2年、住院醫師4年也算進去的話,大約是需要22年。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退休的年齡也持續延後,在職涯中擁抱不只一種專業的可行性就越大。
在原本的專業之餘,同時擔任健身教練、部落客、作家、Youtuber、攝影師、藝術家…,完全是可行的,不代表會鼯鼠五技而窮。甚至還可以因為多重身分創造出原本的職業無法達成的事情。
在我的學校-中國醫藥大學就有這樣的一位教授,不僅本科非常傑出,還過著精采的斜槓人生。
陳偉德教授│醫師、教育家、攝影師、藝術收藏家
陳偉德教授是兒童醫院的顧問,曾經擔任北港媽祖醫院的院長和中國醫副校長。陳教授將美國的醫學教育方法mini-CEX引進台灣,並且推廣到全國,成為現今各醫院的評分標準之一。他對醫學和教學的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然而,他的身分可不只這些,陳教授熱愛拍照和收藏藝術品,甚至還成立沙龍不定時舉辦展覽或義賣,並將義賣收入挹入給學校的臨床醫學教育基金。
陳教授與許多斜槓青年擁有相同的特色,熱愛學習、不斷嘗試新事物,並且過著高度自律的生活。他並沒有因為其他身分而在醫學上變得不專業,反而是透過這些身分豐富了自己的人生。
五種類型
斜槓者有五種不同的類型,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專業類型做選擇
- 穩定收入+興趣愛好
適合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的人 - 左腦+右腦
理性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增加大腦樂趣 - 大腦+身體組合
如舞蹈、健身…等等 -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
適合知識型人才 -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
比如說工程師去學EMBA成為主管,或是醫師兼任教職、研究或管理職。
平衡的生活
從上面的五種斜槓類型可以發現,斜槓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平衡。
比如說第二點的左腦+右腦,如果工作一直使用理性思維,假日碰碰藝術就能轉換大腦,不會讓大腦長期偏向某部份發展。
在Ted演講Do school kill creativity中,講者提到,現代人常常把四肢當成攜帶大腦的工具,忽略了我們喜歡活動的天賦。上面第二點中大腦+身體的組合便能讓你平衡發展兩者,《真正的快樂處方》一書中也用大量研究證明,運動會讓大腦的多項功能變得更好。
斜槓需要的心法
在本書的後半段作者整理了很多他從書中學到適合斜槓者的心法,比如說:成長型思維、刻意練習財富自由、幸福的哲學…等等,特別推薦給比較少在閱讀相關領域書籍的人。
第二曲線
管理學大師韓第很推薦大家在原本的專業外,再發展另一個事業。在《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一書中,他也提到相對於只用「最主要的職業」,亦即「你做什麼」,他更喜歡用「你是誰」來認識別人。而這個「你是誰」就是指你的各種興趣、個性、曾經做過的事,也包含你所有的斜槓,不是只有最賺錢的那個。
總結
斜槓青年是現代人開啟多元人生的方式,隨著網路學習的資源越來越多,退休年齡越來越晚,我們成為斜槓者的機會就越來越大。
這本書推薦給不希望被單一職業限制住身分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