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了一種新語言,叫「非暴力溝通」:《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閱讀筆記

目錄

非常日常,卻很少人學過的語言

在學習任何語言時,我們都會學到文法和句型,比如中文的「你好嗎?」就不能講成「嗎你好?」、「你嗎好?」、「好你嗎?」不然一定會鬧笑話。

但是,卻沒有任何老師教過我們:在溝通上,其實也有完整的結構。因此,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都只做到了溝通的其中一部分,這樣的溝通被稱為「暴力溝通」,生活上很多的衝突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接觸到非暴力溝通之後,我發現這套技巧是那麼的合乎邏輯且重要,卻鮮為人知。因此希望可以將這個重要的溝通語言,分享給你。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

在「非暴力溝通」當中,有四個步驟,分別是

  1. 觀察
  2. 感受
  3. 需要
  4. 請求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A 跟 B 聊天時,B 一直在滑手機,導致 A 很不高興,此時會產生以下幾種可能:

  1. A 是 B 的家長,帶有權威性,所以直接說:「馬上給我放下手機!」(只做到 4. 請求)
  2. A 是 B 的戀人,而且最近常常因為各種爭執鬧得不愉快,因此 A 想表達出當下的情緒:「我不想跟你講話了,我現在很生氣!」(只做到 2. 感受)
  3. A 是理性思維的人,不擅長表達情緒,因此說:「你又在滑手機了?」(只做到 1. 觀察)
  4. A 是 B 的老師,希望在溝通時也教會 B 做人的基本道理,所以說:「在講話的時候仔細聆聽是對人基本的尊重。」(只做到 3. 需要)

以上幾種情境,都會有相對應的問題:

  1. 「你給我馬上放下手機!」小孩 B 放下了手機,但對於家長的話還是愛理不理。
  2. 「我不想跟你講話了,我現在很生氣!」伴侶 B 會覺得莫名其妙,A 又在鬧脾氣了。
  3. 「你又在滑手機了喔?」A 只有提出客觀的觀察,沒有講出自己的情緒和深度的需求。
  4. 「在講話的時候仔細聆聽是對人基本的尊重」學生 B 覺得老師又在講大道理,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符合老師的期待?

完整的說法應該像這樣:

小名,我觀察到你最近在跟我講話時,很常注意力都放在手機上面。(觀察)
讓我感覺到冷漠。(感受)
我希望在講話時可以被你尊重。(需要)
可不可以請你先把手機收起來,或是我等你忙到一個段落我們再開始談話?(請求)

非暴力溝通示範

在這樣的情況下,B 會知道 A 針對的是「滑手機」這件事情;接著 B 會知道這樣的行為會讓 A 感到「冷漠」;A 的深層需求是受到「尊重」;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放下手機」。

如何學習非暴力溝通

一、理解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

「1. 觀察、2. 感受、3. 需要、4. 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基本架構,我們首先要理解這四個步驟的順序,不管是透過這篇文章或是許多的網路文章,都能夠學會這四個步驟。

二、學習單字

在「2. 感受、3. 需要」這兩個步驟,我們要透過精確的文字來表達,這是大部分的人欠缺的能力。比如說:

  • 感受中的「生氣」可以分為:氣憤、不安、氣餒、急躁…
  • 感受中的「害怕」可以分為:畏懼、擔心、受驚、多疑、驚慌、不安…
  • 需求可以有:接納、欣賞、歸屬、親近、陪伴、同理、包容…等上百種不同的需求。

這部分我會建議購買「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這本書,裡面有羅列所有常見的用詞。

三、實際練習

剛開始接觸這個語言時,一定會不太熟悉,可以挑幾個情境自己練習看看,之後開始應用在生活中。

四、融會貫通

非暴力溝通包含了四個步驟,但如果每次開口都是四句話全套講出來,又顯得像在套公式,而且對方聽了也會不耐煩。

因此,可以針對當下的情境,看對方最需要了解的是哪些步驟,針對那些步驟表達就可以了。

此時你可能會想問:

Q:如果只表達其中一個步驟,豈不是又變成一開始的「暴力溝通」了嗎?
A:一開始的暴力溝通,是表達的人挑「自己最想表達」的部分說出來;但融會貫通之後,是表達者在評估接收者「最需要哪幾項資訊」之後,針對需要的資訊表達出來。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總結

在第一次接觸「非暴力溝通」時,我心想,我說話時也不暴力啊?有需要學習「非暴力溝通」嗎?

後來才知道,原來「非暴力溝通」不是指罵人、失去理智或是說粗話,而是在溝通上太過簡略、直接,導致對方沒辦法接收到完整的訊息。在學習「非暴力溝通」之後,我覺得這樣的溝通方式非常符合邏輯,以前居然都沒想過要用這樣的方式來看「溝通」。

除此之外,我覺得這不僅可以使用在自己身上,如果未來遇到他人在爭吵,對話中充滿暴力的話,也可以用詢問的方式引導當事人把完整的話講出來,進而達到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推薦給在溝通上曾發生過困擾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