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夠就不用丟吧?大錯特錯
在我的家鄉雲林,因為人口密度比較低,大部分的人都是住透天厝,把家裡完全堆滿的機率應該很小,那既然空間夠,就不必捨棄吧?我以前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在留東西,直到認識了怦然心動,才赫然發現自己過去的做法真是笨。以下舉兩個例子:
音樂
以前會把所有稍微喜歡的音樂都存起來,但其實有些歌每次聽到都會跳下一首,說不定早就好幾年沒有聽了。但因為手機空間夠,就一直留著。接觸「怦然心動」後,開始把那些不會怦然心動的歌刪掉,如今留在手機的每一首歌都是非常喜歡的,終於不用再花時間聽那些普通的歌,整個聽歌的體驗大幅增加。
照片
家父非常喜歡拍照,一次出遊,或參加一場婚禮,往往都可以拍超過一千張相片,如今已經累積超過500GB的相片檔。
現代的硬碟價格持續下降,保存1TB的照片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問題是這些超過十萬張的照片,在過去十年內被拿出來看的次數不會超過十次,因為根本沒有整理過,而且張數太多,根本看不完,等於是全部都丟在硬碟裡積灰塵。
另外,因為檔案過大,所以其實一直沒有做很好的備份。所謂備份並不是放在硬碟裡就是備份,而是至少要出現在兩個不同地方,當一個硬碟突然壞掉時,檔案才不會因此消失。也就是說目前的狀況是一旦電腦出狀況,或誤刪照片,家裡十幾年來的照片是可能全部消失的。
如果將麻里惠的整理魔法應用在拍照上,那便是每次都只拍下那些會讓你怦然心動的相片,因為數量少,不僅備份方便,要拿出來回憶也簡單很多。
以上兩個都是數位檔案的例子,但用在實體物品上也適用,比如說:與其留上百張不會看的卡片,不如留10張會時常拿出來回憶的重要卡片。
我們的空間可能並不會不夠,但時間是你最寶貴的資源,請把時間留給會讓你怦然心動的事物上。
為什麼整理的第一步是丟棄?
麻理惠的整理法非常強調捨棄物品,這是因為很多人的整理方法都是不斷得把其實根本用不到又沒有紀念價值的東西不斷重新排列組合。如果一次丟掉30%不要的東西(在高收入,房子又大的美國甚至常常丟到40袋以上的雜物),未來整理的時間就會大幅減少,而且因為都是怦然心動的東西,所以整理起來會更快樂。
整理是節慶,平常只需歸位
如果有看Netflix的實境整理節目就會發現他們的大整理幾乎都是在幾週內一次完成的。麻理惠很強調這種整理要像節慶一樣久久一次,但一次就要全部完成。如此一來才能有明顯怦然心動的感覺,而且判斷哪些東西要丟棄的能力才能在短時間被訓練出來。
一定要按住順序
如果一開始就挑戰大魔王,一定會以失敗告終,因此麻里惠有推薦的整理順序:衣服、書、文件、小東西、紀念品。先從好分辨的衣服著手,等訓練好辨識能力之後才去碰最難整理的小東西和紀念品。
整理的阻力-家人
除非你能說服所有家人跟你一起看完麻里惠的書,否則他們就會像過去的你一樣,覺得丟掉很可惜,空間夠大就留著吧。這時你好不容易打包好要捨棄的東西時,可能就會全部被留下來。
輕一點可能就是整理失敗,嚴重一點還可能會變成家庭革命。麻里惠建議讀者在丟東西的時候盡量不要被家人看到,也不用強迫家人跟你一起丟東西,當他們看到你的變化時自然就會想要開始做整理。
丟掉衣服不是很浪費嗎?
這次整理,我丟掉了很多舊的營隊衣服,淺色的已經嚴重發黃,深色的也已經有荷葉邊,有些人可能會問:「發黃可以洗,荷葉邊也不是大問題,有必要丟掉嗎?」
事實上,這幾年我穿的衣服以襯衫為主,休閒時則是會穿排汗衫或素色T-Shirt,有印圖案的營隊衣服幾乎都沒有在穿了。如果把這些衣服硬留在家裡,不讓他有機會回收再利用,豈不是另一種浪費嗎?
另外,如果丟掉幾件衣服可以讓你知道自己喜歡類型,讓未來少買更多不必要的衣服,那節省的錢不是更多嗎?
以我自己為例:未來如果要辦活動,我就會謹慎考慮是否要做工作服?如果真的有需要,要不要統一顏色就好,不要一定要訂製這種很浪費資源的服裝。
在這次整理中,我也發現很多迎新時收到的禮物,但是這幾年都一直躺在櫃子裡沒有用到,於是決定直接把他們都送出去。仔細想想,迎新有需要為了一兩天的遊戲體驗,製造一堆未來用不到的禮物嗎?能不能都改成用食物當獎勵就好,省錢又省時。透過丟棄東西,會讓你思考未來買東西的標準,一定會省下更多錢。
一定要把全部的東西拿出來
麻理惠很強調東西一定要全部拿出來再開始決定要不要丟,這是因為當東西在櫃子裡時,不容易看出東西有多少,當你真的全部拿出來時,就會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囤了這麼多東西。
而且相對於把不怦然心動的東西從櫃子拿出來,先把全部的東西拿出來,只把怦然心動的東西放回去更能檢視自己到底還喜不喜歡該物品。
總結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不只是教你整理房間,而是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喜歡、需要什麼?在寶貴的人生中,把時間和空間留給那些真的會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這本書推薦給覺得家裡或人生非常混亂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