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著史上最俗氣的標題,說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 「快速」致富不是「輕鬆」致富,因為輕鬆致富通常是「詐騙」;
- 快速不是「幾個月」,而是「十年」,因為新聞上一夜致富的故事,通常都忽略了背後的努力;
- 致富不是「賺大錢」,而是擁有家庭、健康和自由,賺大錢可以是致富的手段,但擁有人際、健康和自由才是最終目的。
如果你想在幾個月內,輕鬆賺到幾百萬,這本書可以給你當頭棒喝;
如果你想比其他人快幾十年,獲得家庭、健康和自由,這本書正是你要的。
簡單致富並不存在
我每次聽到「快速致富」這個詞時都會特別小心,因為很多快速致富指的是「輕鬆致富」。然而,輕鬆致富可說是世界最危險的事情之一,也是這本書的第一個重要觀念。
所謂輕鬆致富像是:聽 XX 老師報牌,不用本金也可以輕鬆賺錢;或是免學歷認證,打打字,時薪輕鬆破 500 元 / 小時。
這些套路,通常都是詐騙!
台灣著名理財 Podcast 《股癌》主理人謝孟恭就常常說:「如果有這麼輕鬆的工作,你當社會上那些努力的人都白癡嗎?這麼好的工作,就只有你知道,別人都不知道?」
簡單來說,「輕鬆致富」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輕鬆背後一定都有其他努力的地方。
反觀「快速致富」,則是有可能的。著名節目主持人史蒂夫·哈維(Stephen Harvey)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理髮師除了很會理髮之外,也很懂得拓展事業,不僅收費越來越貴,最後甚至開了自己的理髮學院。
這位理髮師用幾十年的時間,賺了其他理髮師好幾輩子才能賺到的錢,他做到了「快速致富」,但這個過程一點都不輕鬆。
講了這麼多,就是希望讓你知道,輕鬆致富不可能,這本書的工作是教你如何從「辛苦而緩慢」的賺錢,變成「辛苦而快速的賺錢」。
所謂的快速,其實是指十年
看到這個標題,你會很驚訝,十年還算快速嗎?
相對於新聞常常看到的一夜致富,十年聽起來很久;但相對於 60 ~ 70 歲才存到退休金,35 ~ 40 歲顯得無比快速,快速得讓人難以相信。
書中把快速定義為十年也是合理的,因為新聞上所看到的一夜致富,通常也不是一夜致富。
就以 2021 年終獎金數字登上各大新聞的長榮為例,很多人看到長榮員工貼出自己起床時收到百萬年終的截圖,就覺得他們無比幸運,一天之內有數百萬元進帳。但你沒看到的是,這位員工可能已經在長榮工作十餘年,長榮也是一間深耕數十年的公司,所謂的致富並不是根本不是「一夜」。
又或者是原本默默無名的老闆,在被大公司收購之後變成億萬富翁,他賺到一億元不是一天的事,而是從開始創業以來的數年,甚至在這之前他有無數次的破產經驗。
所以,不要再相信一、兩年就能致富的方法,甚至標榜 10 年以內致富的方法都要特別小心。
致富是一趟旅途,不是一條道路
許多人認為致富就像一條道路,只要買一堂上萬元的課程,或是看一本暢銷書,就能像開了衛星導航和自動駕駛一樣,輕鬆開到目的地。
但其實致富的過程更像一趟美好的旅途,你可以參考地圖、美食部落格、找好朋友一起,但整個過程必需親自參與,而且旅途的好壞是由多因素組成的,而不是單一指標。
書中的致富居然不是賺大錢
有錢可以是通往致富的方法之一,但擁有家庭、健康和自由才是致富的最終目的。
家庭
根據克萊頓大學婚姻和家庭中心的研究,債務是新婚者吵架的主要原因。有錢不代表一定快樂,但有錢的相反,負債,卻一定會帶來煩惱。
因此,減少債務至少可以減少一個潛在的吵架原因。
健康
健康不用多提,電視裡演過太多臨終前富豪的故事,再多的錢也換不回健康。這邊推薦《凝視死亡》這本書,會讓你對於死亡有所改觀。
自由
在《斜槓青年》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一個很有名的寓言故事。
一位富商見到漁翁,富商告訴漁翁可以如何經營捕魚事業才能賺大錢,最後成立公司快速致富並且退休。
漁翁反問富翁:「那退休之後我可以做什麼?」
富翁說:「你就可以無憂無慮的釣魚了。」
漁夫說:「這不就是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嗎?」
在這個故事中,富翁汲汲營營的行為看起來很笨,但其實漁翁也不完全對。
漁翁雖然可以輕鬆釣魚,但如果遇到天災,可能會突然沒魚可釣;或是漁翁突然生了重病,可能會沒有醫藥費可以負擔,並且失去收入。
相對的,如果能夠有一定的存款和被動收入再退休,雖然一樣是在釣魚,但此時可以更自由,更安心。
如果哪一天,想改成去爬山、品茶、環遊世界,都可以隨時調整,不會被限制只能一直釣魚。
這就是生活的餘裕和自由,也是這本書推崇的致富。
用著奢侈品的窮人
書中提到有一種人走在致富的「人行道」上(亦即速度很慢),這群人未必看起來很困苦,但實際上很窮。
他們雖然擁有高薪,但對於生活的花費隨著收入不斷提升,明明只能住很老舊的公寓,卻要開昂貴的車子,買名牌包包,為的就是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錢。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東西越買越貴的困擾,可以學習如何用科學的方法獲得快樂,或是和時代雜誌百大影響理人物,居家和人生的整理大師——近藤麻里惠——學習「斷捨離」,買更少的物質,擁有更多快樂。
想要搭便車的行人
在致富的人行道上,有許多人期待著會有車子經過,他們只要搭便車就能快速到達目的地。對有些人來說便車是政府,有些人則是理財公司。
作者在此講了一個故事:作者的一位朋友因為錢包被偷而忿忿不平。
作者問朋友是不是像現在一樣把錢包大喇喇地放在桌上,而且沒有任何防備?
朋友忽然懂了,於是把錢包收了起來。
作者的朋友大可以抱怨政府沒有維護好治安,所以有小偷偷了他的錢,但這位朋友也應該要自己注意錢包,而不是等待有一天社會不再有小偷。
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賺錢上,我們可以抱怨政府沒有控制好貧富差距,沒有調高基本工資,國家房價太高,但如果自己都沒有做任何努力,只想等政府,無疑是走在人行道但期待有便車會載你到目的地一樣。
政府可能真的努力不夠,值得我們督促,但想要想要在致富的道路上加速,你必須成為駕駛員,而不能只靠政府的便車。
理財慢車道
說完了理財的人行道,接下來是最多人行駛的理財慢車道。
平常有接觸理財的人,大概都能想像理財慢車道的模樣,就是小時候我們最常被教導的方式,努力讀書或工作,取得好職業;之後好好工作,努力升遷,提高薪水;最後存到足夠的退休金準備退休。
這本書叫做《快速致富》,可想而知,他很不推崇這種賺錢方法,因為有太多人因為走在這條路上失去了健康、家庭和自由。不斷的超時工作讓他們的身心負荷很大;沒有時間陪家人讓他錯過了小孩的童年;為了賺更多錢,失去了很多選擇的自由。
雖然如此,我還是很佩服社會上很多行駛在慢車道的人,因為有很多敬業的人在專業上投注大量心力,真的是忙到沒有空學習理財。
但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也會建議想要行駛在慢車道的人,如果有機會,可以研究一些被動的投資法,像是指數型 ETF,讓自己在慢車道上加速,避免為了賺錢失去了健康、家庭和自由。
然而,雖然指數型 ETF 可以加速賺錢,但以這本書的歸類,指數型 ETF 依然屬於致富的慢車道,因為複利必需用 30 年、40 年去滾才能見到顯著的成效,與本書定義的 10 年相差甚遠。
複利不是萬能的
在《致富心態》裡,作者在其中一章提到巴菲特勝過其他投資人的其中一個秘訣是:他很年輕就投入市場,並且活得夠久。
透過長時間的投資,巴菲特雖然不是年化報酬率最高的投資人,卻是最富有的投資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複利的重要性,但《致富心態》同也提到,一開始的本金的重要性。
A 先生有 100 萬元的本金,B 先生則有 200 萬的本金,那麼 A 先生必需連續很多年都有遠過於 B 先生的投資績效才能夠比 B 先生有錢,為了有更高的投資報酬率,A 先生必需承擔比 B 先生高很多的風險。
在《快速致富》書中,作者認為本業才是讓你一開始致富的關鍵,之後才能談複利效應,不要一開始就想著可以透過投資股票賺到大錢。
快速致富的常見方法
時間是我們永遠無法擁有更多的資源,因此能夠打破時間束縛的賺錢方法就是快速致富的關鍵。
以課程為例,實體課程有時間的限制,但如果做成線上課程,名牌老師可以同時間有數千個學生在觀看他的課程。
以販售商品為例,實體店面有販賣的上限,但如果上架到平台,賣出的速度就幾乎沒有上限,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庫存。如果是販賣軟體,甚至沒有庫存問題,產品只要夠好,他的販售速度是沒有上限的。
用時間衡量商品的價格
在《蓋茲之道:疑難解法》紀錄片當中有一幕提到,縱使比爾蓋茲有百億身家,但他的一天就只有 24 小時,他可以擁有私人飛機減少一些通勤時間,他可以聘請管家幫他打理家務,但除此之外,他沒辦法用錢再換到更多時間。
對於像比爾蓋茲這樣的有錢人來講,他們很願意花錢來交換一個小時的時間,但很多人卻願意花一個小時排隊買一杯免費或買一送一的飲料,這是《快速致富》非常不認同的行為。
雖然我們不像比爾蓋茲一樣有錢,但至少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工資來計算時間的價值。
從一台稍舊款式的手機升級到最新的 iPhone Pro 動輒就是好幾萬,對於年輕人來講等於是需要每天加班一小時,持續 100 天以上才能達成。iPhone Pro 帶來的好處真的有值得加班這麼多時間嗎?
100 個小時可以陪家人、情人看多少電影,出去玩好幾天,或者是投資在自己身上,幫自己在未來省下更多時間。
我自己其實很常使用這個方法來衡量自己的消費行為,比如說買筆電的時候,要不要加好幾千元升級硬碟、記憶體,還是把錢省下來,買一個外接硬碟就好?我就會用我需要的工作時數來衡量,我需要多工作幾個小時才能帶來這一點點的便利。
很多時候會發現,一點點的便利,其實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換取。
要賺 100 萬,就必須影響 100 萬
有一個很著名的心靈雞湯是這樣說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錢財就會隨之而來。」然而,這樣的說法非常不可靠的,如果你希望賺進 100 萬元,你就必需對社會有 100 萬元價值的貢獻,解決 100 萬元的問題。
如果你喜歡的事情沒辦法滿足任何社會上的需求,很可能會失敗告終。
書中提到社會上最常見的幾種需求,也是我們可以提供的服務:
- 讓人更快樂
- 解決問題
- 教育
- 讓人看起來更美(健康、營養、服飾、化妝)
- 提升安全感(居住、安全、健康)
- 提升正向情緒(關愛、喜悅、歡笑和自信)
- 滿足慾望(食慾、性慾、物慾)
- 簡化事務
- 增進夢想,給予希望
在《深度職場力》中提到,當你持續精進你的專業,能力、成就感、快樂值、專業、收入都會同時提升;反之,如果你堅持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開始可能很快樂,但可能對社會沒有貢獻,收入和成就感持續降低,最後連樂趣都沒了。
入門越簡單,競爭越激烈
在《深度工作力》中,卡爾紐波特提到一個辨識工作深度的方法:一位大學生需要訓練多久才能勝任這份工作。以我最近幾年學到的能力「架設網站」為例,熟悉電腦的大學生可以在一個月內學會,即使不懂電腦的人,最多三個月也能學會。
因此我知道,架設網站可以當作我大學時期賺外快的方法,但不會期望他能當作全職工作。
反觀我自己的本業,中醫或西醫,至少要讀六、七年的大學,並且通過兩次國考才能勝任,相對於網路架設,這份工作的稀缺性大很多。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創業,網路上很多影片會教你:「0 基礎,七天就靠網路商店賺錢」、「0 粉絲,七天就靠自媒體賺錢」、「0 基礎,靠打字賺錢」。
如果這份工作真的不用任何基礎,只要 7 天就可以開始賺錢,那鐵定不是什麼太有競爭力的工作。
我並不是說網路商店和自媒體賺不到錢,這些方法如果結合你的專業絕對很有發展性,比如說你是專業的咖啡師,想透過網路賣咖啡豆;或是專業的醫師,想透過自媒體輸出衛教文章,這些都是很好的組合。
但如果你沒有任何專業,又要做一份 7 天就能上手的工作,那絕對不會是太有競爭力的工作。
致富的目的不是買一台藍寶堅尼
雖然作者自己有買藍寶堅尼,但他也不斷強調,藍寶堅尼是在致富之後的副產品,致富過程中的成就感和致富帶來生活上的自由才應該是追求致富的目的。
總結
我認為這本書很像全家餐,一次性的把各種關於致富的問題都回答了一遍,對於想要經營自己生意的人是非常好的入門手冊。
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作者不把致富定義為賺大錢,而是有美好的家庭、自由和健康;作者也不把買很多跑車設定為人生目標,而是在自己有餘裕的時候購買一台作為里程碑,因為他認為跑車並不能帶給人快樂。
這本書,推薦給想要培養正確致富心態的你。
延伸閱讀
- 《凝視死亡》
- 《斜槓青年》
- 《深度工作力》
- 《深度職場力》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