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的時代,人們為何而工作?
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提升,人類將有可能開創經濟烏托邦,人民可以領有無條件基本收入,也就是即使沒工作也會有最基本的收入,再也沒有人需要為了生存每週工作15個小時以上。
有人預測,假如我們不再需要為了維生而工作,我們將會茫然不知所措?真的是如此嗎?探討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探究工作的本質:我們究竟為何要工作?
「足夠」的定義
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富人早就已經財富自由,不必為了生活而工作,卻還是不願意減少工時,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或陪伴家人,而是持續汲汲營營的工作。
或許對於這些人來說,足夠的定義就是「只要再多一個就好」。當日常使用已經花不完賺到的錢,就開始追求奢侈品,炫耀性消費,或是蒐集各種東西:房子、遊艇、藝術品…。
在原始狩獵時代,人們沒辦法囤積物品,因此只有在需要時會狩獵。此時的人類很容易滿足,每個星期根本不用工作到15個小時。然而,隨著金錢的發明,金錢可以換取各種東西,所以囤積再多也不嫌多,人類無限大的慾望或許就是從金錢的發明而開始的。如果不懂得滿足,即使已經衣食無虞,就會還是無法把時間花在更多創造幸福的事情上。
因此,在物資越來越充裕的時代,我們避免被工作過度綁架的關鍵之一就是「知足常樂」。
追求卓越
那麼究竟人類在收入足以生存之後是否會迷失自我?《斜槓青年》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人類除了會受獎勵、懲罰驅使而工作以外,人類還有另一種驅力,那就是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的動力。
只要世界還有人在受苦(如生病、遭到非法迫害),人類就會有工作的動力。韓第表示自己和許多人一樣,發現無償的志願工作帶來的滿足感遠高於賺錢養家的工作。因此不再需要為生存工作的人不僅不會迷失自我,反而有更多機會可以做一些無償但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讓生命更有意義。
總結
工作除了生存以外還有更高層次的意義:主動學習、創造更美好世界。在未來,滿足我們生存的工時會越來越短,人們有機會透過對社會做有貢獻的工作,讓生命更有意義。要做到這樣,我們要「知足常樂」,否則就會像很多已經達到財務自由,卻為了享受更多物質而拼命工作的人一樣,忽略了工作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