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這樣?
買了健身用品,結果用沒幾次,就丟在倉庫;買了新書,只讀了目錄;買了課程,連第一堂都上不完。
舉一個實際的數字:下圖是一個網路平台的統計數字,線上課程的完課率大約是15%。如果課程是免費的,那你就只是沒學到知識。但如果課程要錢,你就等於浪費了幾千元,甚至幾萬元。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浪費呢?
如何避免浪費?
如果你買了東西之後發現不適合,或不需要,那我會建議不要硬撐。錢已經浪費了,沒辦法回來,但如果硬看完不適合的課程,你就連時間都浪費了。
這就好像今天你看了一場爛電影,你應該馬上離場,而不是堅持看完全部。
因此我想強調的是買「對」東西的重要性。那該如何確定自己買的東西是自己需要的呢?我的答案是:規定自己購買前要達成的目標。
比如說
- 付費網站:我在花錢架網站之前就規定自己要先在免費平台寫50篇文章,如果堅持不到50篇,那付費架網站絕對是浪費錢。
- 線上課程:我會規定自己要先看完該領域的幾部影片或書,看完之後才能買。
- 錄音設備:做Podcast需要麥克風,所以我規定自己要能做完一季才花錢買,在那之前用手機內建的就好。
- 健身房:寧可先花比較貴的錢買票卷,等確定自己每周都會去兩次以上再改會員制也不遲。
團購的折扣絕對不如零售
在大學時,常常會有參考書的團購,只要是可以零售的,我幾乎不參與團購,尤其那種不是這學期會用到的書,因為根本無從判斷需不需要。
團購通常只比零售多約10%的優惠,也就是說,如果等到有需要時再評估要不要買,只要10本有1本被你發現不用買,就打平了;少買2本以上就比團購還省了。
看看學校二手版有多少「近全新,無畫記」的參考書就會知道我們有多容易買到自己不需要的書。
買很多產品也都是一樣,不要看到限時特價就想買,要想想如果等確定需要再買能省多少?
總結
疫情期間,網購的比例大增,衝動性消費也隨之增加。如果你不想浪費錢,可以試試用以上兩種方式檢視自己有沒有需要立刻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