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的窄廊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要設訂規則來規範人類,但有時規則發展得太多,就會成了一種方便執政者,卻犧牲一般民眾權益的現象。比如說網路公司在制定規範時,往往會在使用者條款裡設定很多保護或方便公司的項目,如果我們從不對這樣的問題有所反應,就會讓自己的權益不斷受損。
保守的反抗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可以採取保守的反抗。韓第在書中舉了他太太的例子:當她覺得網站要求你填不必要的個人資料(如地址、手機、生日…)時,她就會輸入假資料作為反抗,反正一般的網站根本用不到那麼多資料。我自己則是會申請一個專門收廣告信件的信箱,等到有需要找裡面的信件時(如驗證信),再用搜尋的就好。既可以申請到帳號,又不用擔心被各種廣告信轟炸。
「他們」應該要處理
在許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有人這樣抱怨:「他們應該要處理。」不管是對學校課程的抱怨、對政府政策的不滿,乃至於在生活中遇到各種不順遂的事情。
然而,你是否想過,「他們」究竟是誰?我在大學時就常常聽到很多人,總是喜歡抱怨,卻從來不去探究是哪個處室、哪位職員管轄?我感到不解的是,明明大家對於學校有這麼多的抱怨,但師生座談會時總是沒幾個人參加,學生會的公告沒幾個人看,課程回饋問卷認真填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這樣消極的面對問題,卻期望「他們」可以用「心電感應」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並且改善,豈不是異想天開嗎?雖然我沒參加學生會,但每次有師生座談會,我一定參加,因為這樣我就會知道有哪些問題已經有人反應過?學校的考量為何?目前進度到了哪裡?或各種問題分別牽扯到哪些部門?這些資訊對於反應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我對於學校的政策有許多抱怨。但有時,我也覺得學校很無辜,他們照著前幾年的民意做改革,結果卻被後面不關心議題的人無理的批評。比如說,學校的自習室曾經因為用物品佔位的現象很嚴重,導致座位嚴重不足。學校聽從學生的反應,增設了數位預約系統,只要離開座位太久,座位就會被取消。
這樣的改革,學校通常都會蒐集一定的民意才進行,卻有同學以為學校是為了評鑑數位校園或是對外展現科技感而增設的,於是大罵學校把原本自由選位的自習室變得很麻煩。雖然系統確實不好操作,也會帶來一定的麻煩(如:無法出外吃午餐),但如果知道裝設的原因,就會知道需要改變的是系統和規則,而不是把整個系統給撤除。
主動的參與
基於類似上面的現象,作者韓第大力鼓勵我們應該要出來主動參與,並非說一定要選議員、立委,在社區或是協會理擔任幹部也是很棒的作法。但這跟第一段的「規定太多」有什麼關聯呢?舉些例子你就能明白:
- 如果民眾能多以環保團體的名義鼓勵大家偶爾吃素、節約用水或搭乘大眾運輸,不僅世界會變好,政府也就不需要訂定定期限水、高乘載管制等影響民眾便利性的政策。
- 如果學生會可以規定同學自主性在不需要自習座位時,把座位讓出來,說不定座位根本就夠給所有人用,學校也就不必有離席時間的硬性規定,讓同學連吃午餐都很麻煩。
- 如果我們可以積極檢舉那些關於新冠肺炎不實的報導,YouTube就不必設定規則大幅黃標許多正確的新冠肺炎影片。
因此,當公民開始懂得用各種方式參與社會時,我們就不再只能把問題向上授權,全部交給所謂的「他們」來處理。政府、企業高層,也就不需要制定一大堆惱人的法律規章限制人民的自由,甚至扼殺創意。最終,創造出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