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乳坊如何改變產業,幫在地牧場建立品牌?《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閱讀心得

目錄

我的故鄉雲林崙背是全台第二大的酪農區,小時候的校外教學就常常會去參觀相關的地方。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牛糞處理場喝早上剛擠出來的鮮奶。牛糞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臭,反而很有大地的味道,配著牛奶喝,真的是很難忘的體驗。

另外,崙背鄉的《千巧谷牛樂園牧場》也是憑著使用在地牛奶做麵包、糕點的特色,讓默默無名的崙背,成為外縣市觀光客來雲林必去的地方之一。

這些經歷讓我在看到這本書時,就格外有興趣。開始閱讀之後又發現,原來《鮮乳坊》最大宗合作的對象就是雲林崙背的牧場,很感謝《鮮乳坊》幫助這些在地牧場從食安風暴的受害者,一步一步打造自己的品牌,甚至成為路易莎咖啡、全家便利商店…等等的御用鮮乳。

《鮮乳坊》幫牧場和消費者創造雙贏

在傳統的牛奶產業裡,通常是由大公司如「統一、光泉、味全、義美」跟全台灣的牧場收購牛奶,混合之後賣給消費者。這樣的商業模式會限制牧場的持續進步,因為即使在飼料、乳牛的健康、供乳的品質下功夫,也是會被同樣的價格收購。

消費者因為覺得都是混合奶,分不出差別,所以常常會直接挑最便宜的買。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僅牧場沒辦法提高獲利,消費者也沒有選擇權。

然而,《鮮乳坊》打破了這個規則,鼓勵每個牧場做出自己的品牌。比如說飲料店大苑子就是跟「許慶良鮮乳」合作;路易莎咖啡跟「幸運兒鮮乳」合作;「嘉明鮮乳」則是上架到全家便利商店。

消費者可以像「單品咖啡」一樣,直接買到自己喜歡牧場的鮮乳。願意用心經營的牧場,也可以有更好的獲利。《鮮乳坊》讓台灣的牛奶產業不再只能追求「俗又大碗」,而是能開始追求「品質提升」。

改革的路上並不順遂

雖然《鮮乳坊》的願景很好,但牧場長期跟大廠商配合,不僅對《鮮乳坊》沒有信心,也怕合作之後會得罪大廠,影響之後的合約。

幸好,因為創辦人之一的龔建嘉是台灣少數的大動物獸醫,他便從已經認識的牧場著手,在微風超市、Jasons Market Place和主婦聯盟等通路上架試賣,得到不錯的成績,使得後面有越來越多牧場願意加入《鮮乳坊》。

然而,在和牧場簽約的過程中,曾經有廠商私下跑去找酪農,想跳過《鮮乳坊》,直接跟牧場簽約。這讓廠商可以不付一毛錢,就直接收割《鮮乳坊》的成果,自立品牌,讓《鮮乳坊》損失幾百萬元。

在創業的路上,《鮮乳坊》團隊受到很多貴人幫助,大部分的牧場主人也都很刻苦老實。因此,這次被廠商背叛的經驗,讓《鮮乳坊》和龔建嘉非常錯愕,但也學到了寶貴的一課。

商業化管理:讓年輕人願意返鄉牧牛

在故鄉有一些認識的牧場主人,雖然收益不錯,但因為牧場的工作是365天不間斷的,所以他們幾乎沒辦法休假或旅行。這樣的工作型態讓很多年輕人感到卻步,也讓老一輩的人覺得在都市工作過的年輕人像「草莓族」,吃不了苦。

然而,有些牧場在有上班經驗的第二代接管之後,引進了商業的管理模式。開始注重數據和定期檢討改進,工作也從主人自己做,漸漸變成團隊經營,使得牧場的工作能有適時的休息,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這樣的工作,延續產業,並跟《鮮乳坊》合作,打造出精品鮮乳。

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

「如果你的點子這麼好,早就有人去做了。」這是某些人很喜歡拿來唱衰別人的話。然而,每個人的立場、專長和喜好不同,因此有些事情真的只有你能做。

以龔建嘉為例,乳牛獸醫有很多,懂行銷的人很多,想改變市場的人也很多,但這些同時交集的,可能就只有他一個。因此,以獸醫的身分來改變鮮乳產業就成了「只有他能做的事」。

因此,當你看到一件事,內心會感到觸動,而其他人並沒有像你這樣的感受。從那一刻起,就是注定你要做什麼事情的起點。

如果,你已經找到這件事,卻沒有勇氣著手開始,不妨閱讀《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讓他給你踏出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