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教你理財觀念的經典暢銷書

目錄

《富爸爸,窮爸爸》為羅勃特‧清崎所撰寫的理財暢銷書,至今已經出版超過20年,依然在各大書局的暢銷榜屹立不搖,許多人甚至把這本書譽為自己學習理財的啟蒙書籍。作者除了這本書以外,還持續寫了數十本的《富爸爸》系列書籍,其中最常被推薦的包括《富爸爸有錢有理》、《富爸爸,有錢人為什麼越來越有錢?》、《富爸爸投資指南》。

羅勃特‧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中描繪了兩個不同爸爸對他的影響,窮爸爸是他真實的爸爸,擁有高學歷,穩定的工作,卻一生為錢所困;富爸爸則是鄰居朋友的爸爸,深諳理財,雖然沒有高學歷,但卻能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被金錢束縛。

在書中,羅勃特‧清崎並沒有說他比較喜歡或討厭哪一位爸爸。他認為兩位爸爸都非常偉大,對他有不同的啟發。同時,他稱讚兩位爸爸都是很好的老師,也很願意為社會付出,可惜沒有財務觀念的窮爸爸為錢所困,想要捐錢卻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反觀富爸爸,因為擅長理財,能常常捐錢給各種公益團體。

也就是說,在商業以外的觀念,兩位爸爸都非常值得學習,但就商業角度,作者更建議讀者可以向富爸爸學習。

《富爸爸,窮爸爸》是一把雙面刃

台灣的文化真的很神奇,過年時會祝大家「恭喜發財」,在電影和小說裡又喜歡把商人都描繪得很奸詐狡猾。我認為「賺錢」這個詞很中性,好壞端看你怎麼運用。

韓彥辰

我自己和大部分的學生一樣,從小就被教育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之後就會不愁吃穿。如果你接受到的教育觀念跟我一樣,那你初次讀這本書時,可能會覺得很刺耳,甚至覺得這本書根本在殘害世界。

但是當我研究得更深入,我便開始覺得這本書其實可以很中性。

這就好像刀子可以拿來切水果,也可以拿來殺人,刀子本身是中性的,對錯在於拿刀的人。同樣的,這本書教你的賺錢方法本身沒有對錯,只是因為賺錢的人和方式不同,而有了對錯。

你可以用這本書的觀念剝削勞工、遊走在法律邊緣,甚至打造出黑心企業;你也可以用這本書幫自己減少金錢壓力,創造工作機會,促進社會繁榮。

《富爸爸,窮爸爸》的重要觀念

《富爸爸》系列書中最廣為流傳的觀念包括:

  • 資產與負債的定義
  • ESBI四象限:員工、自雇者、企業家、投資家
  • 富人思維與窮人思維的差別

以下就針對這幾點來分享:

資產與負債的真正定義

一般人對資產、負債的觀念比較像物理中的「位置」,有越多錢的人資產越多,欠越多的錢人負債越多。但羅勃特‧清崎對資產與負債的定義更像是物理中的「速度」,也就是每個月有多少錢流入或流出。

比如說:甲的位置是+100萬,乙的位置在-20萬,單純看這個瞬間,甲看起來比較有錢。但其實甲背著車貸、房貸,還有一堆稅金要繳,每個月流失5萬元。乙剛好相反,有公司、有出租房屋還有在投資,每個月有5萬元持續流入。

長久來看,因為乙抱有更多的「資產」(速度),乙最終的位置(財產)會超越甲。

用這樣的角度來看生活,抽獎抽到一台百萬進口車,看起來是多了100萬,但如果住在市區,租車位要錢,出門停車、保養、汽油、稅金也全是負債,等於是每個月會流失上萬元。

如果沒有開車的必要,應該趕快把這個「負債」賣掉,轉成現金,甚至拿去投資。

同樣的觀念也可以拿來看房地產,有些人會落入房租與買房的陷阱,覺得同樣的房子,房租比房貸便宜,那我就租房就好啦。

實際上,租房子每個月就是淨失去好幾萬,背房貸帳面上看起來會讓你欠很多錢,但如果房地產有在漲價,或是你有把房子租出去,其實房子就是能帶來持續金錢流的「資產」。

以幾十年的維度來看,租房和買房的差別就非常可觀。

什麼是ESBI矩陣?

ESBI代表的是四個工作類別:員工(Employee)、自僱者(Self-Employed)、企業家(Business Owner) 以及 投資人(Investor)。

員工和自顧者的收入是持續工作才會有的;企業老闆擁有「系統」幫自己賺錢;投資者則是可以讓「錢」幫自己賺錢。

一個人可以同時有不同的身分,也可以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身分。

ESBI矩陣:只有員工(Employee)的身份相當危險

「職人精神」指的是一個人願意長時間投入一項專業,並且把專業做到爐火純青,把敬業放在利益前面。在各行各業都可以看到這種具有「職人精神」的專家,這些人非常讓人敬佩。

但這樣的工作模式其實是很危險的。試想想一位廚師突然車禍手掌骨折,一位老師或歌手突然聲帶受傷,一位球員突然肌腱拉傷,這些突發事件會讓他們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如果可以在企業家 (B) 投資者 (I) 這兩個象限也有一些佈局,就能讓收入系統更加穩健,可以緩衝失業造成的經濟壓力,同時保有自己的職人精神。

ESBI矩陣:了解社會的運作模式

有ESBI四個象限的工作經歷也能讓我們更了解社會的運作模式。

比如說前陣子在 Podcast 節目《股癌》的留言中有聽到一位社工抱怨自己的工作明明是在第一線幫助他人,卻只能領微薄的薪水。股癌製作人謝孟恭就回答,一份薪水的高低並不能單純用是不是第一線在幫助人或是勞累程度來決定,還是得回歸到供需平衡,當公司或社會對於一種專業人員的需求遠大於供給時,他的薪水就會上升;反之,就會下降。

很顯然,社工雖然很累,但目前的薪水就是供需平衡下的結果,除非需求增加,或是供給下降,否則薪資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反觀某些科系,因為畢業生少,需求又持續增加,公司開的薪水就會逐漸上升。

對於只當過員工的人來說,他看到的就是工時、勞累程度和薪水的關係。但站在企業家或是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就能看出整個市場的運作模式,進而知道為什麼有些工作明明很累,卻只能領微薄的薪水。有了對全局的認知,才有機會讓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是為工作爭取到更好的福利。

富爸爸和窮爸爸的思維差異

知名史丹佛大學學者Carol Dweck提出了兩種心態模式: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與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特質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靠努力來精進,因而比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更願意嘗試錯誤並從挑戰困難中成長並獲得成功。

在《富爸爸,窮爸爸》中,羅勃特‧清崎雖然沒有提到這兩個名詞,但很顯然窮爸爸有的是「固定型思維」,而富爸爸有的則是「成長型思維」。窮爸爸在買東西時會說:因為我沒錢,所以不能買這個;富爸爸則會想:我要怎樣才能買得起這個?

窮爸爸不學理財,把金錢問題丟給政府,認為政府應該為人民負責;富爸爸則是把賺錢的責任歸給自己。這就是窮爸爸一直很窮,富爸爸卻越來越有錢的原因。

棉花糖實驗:富爸爸和窮爸爸花錢的差異

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史丹佛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心理學實驗。在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份獎勵(棉花糖…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而得到兩份獎勵。

研究者發現能為更多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窮爸爸在賺到錢之後就急著讓自己的生活變充裕,開始買豪宅、開好車;但富爸爸則會將錢省下來,開舊車,持續把錢拿去投資。最終,窮爸爸一生都需要努力的工作,才能支付生活開銷。但富爸爸的生活卻能越來越充裕,以現代的術語來講就是,FIRE財務自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也就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收入高的窮爸爸」與「富爸爸」的差別

富爸爸和窮爸爸並不是用銀行存款來分的。

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受僱工程師、律師、醫師、機師可能是很多人口中的有錢人,但在這本書裡卻只能被歸類為「收入高的窮爸爸」。

因為他們雖然收入高,但只要不工作就沒有錢,而且因為有大量的車貸、房貸等讓錢流出去的「負債」,只要停止工作,就會被債務追著跑。

反觀富爸爸,不一定有很高的收入,但他累積的都是會讓錢流進來的「資產」,不用擔心因為生病沒工作,而且長期而言,通常能比這些高收入的窮爸爸更快財富自由。

我知道很多人對於富爸爸都有負面的想法,覺得他們就是剝削員工,然後躺在沙灘上爽爽領錢。但其實富爸爸跟有沒有剝削員工,有沒有對社會產生貢獻是不同的事情。

我就知道有幾位醫師,因為對於理財很有研究,擁有富爸爸思維。因為沒有一堆負債追著跑,在看診時不用擔心業績壓力,可以花更多時間在需要長時間衛教的病人。

如果後來發現自己更喜歡在其他領域貢獻社會,還能無後顧之憂的離開醫界。

也就是說:富爸爸代表的是對金錢的熟悉與掌握,並不是邪惡、奸商的代名詞。

結語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對於作者的態度感到很反感,事實上作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但是撇除書中一些不好的觀念,其實書中的許多理財觀念都是非常實用的,如果用在對的地方絕對是好事一樁。像是購買資產,而非負債,光是這個觀念就可以幫助到很多月光族,讓他們開始累積財富,而不是被錢追著跑。

這本書,推薦給想要尋找理財啟蒙書的你。